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当前的发展状况_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tamoadmin 0
  1.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 历年315车企频上榜,网友:自主品牌是否会重走国外车企的路子?
  3. 汽车发展的现状
  4. 国内汽车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
  5. 博弈新能源,中国品牌怎么走

国产汽车目前的状况就是:盲目自信的觉得我们的汽车发展水平已经超过韩系,正在追赶欧美;妄自菲薄的觉得我们的自主汽车就是垃圾,根本是上不了台面的水货。而真正能客观看待自主汽车品牌发展的人并不多。

之所以出现这两极分化的局面,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的自主汽车品牌太对太杂,良莠不齐。有自力更生兢兢业业发展的奇瑞吉利等品牌,也有山寨成风以一把皮尺闯天下的众泰、陆风等品牌。所以不同的人在遇到不同的自主品牌之后,最终的评价自然就截然不同。

还有一部分人对自主汽车品牌的评价永远是静止不动,而不是发用发展的眼光。典型的特点就是,把十年前国产汽车的毛病一直挂在嘴上,根本不看近些年自主品牌的发展。看到奇瑞,首先想到的就是“修车排队”,这样的人对自主汽车的评价怎么可能客观。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当前的发展状况_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目前自主汽车到底发展到什么水平呢?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为看。

汽车销量

目前自主品牌中吉利汽车的销量已经完全可以跻身第一梯队,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的销量差距在逐渐缩小。同时长城长安的销量也基本能赶上主流的合资品牌。

所以单纯从销量的角度来看,自主汽车品牌的发展很迅速,不说与合资平分秋色,但起码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车型售价天花板

目前自主品牌的WEY

VV7和领克01的售价都已经接近20万,而且市场认可度较高,这两款车都能达到月销量7千左右这个成绩放在同价位的合资品牌紧凑型SUV里,也能排在中游水平。

另外像哈佛H8、H9售价已经突破20万,虽然整体销量一般,但是起码说明自主品牌的售价天花板已经突破了20万。虽然整体接受度还不高,但是一切都在向好的趋势发展。

发动机变速箱

目前自主品牌正在大力的发展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其中奇瑞更是研发出了热效率达到37%的发动机。这一成绩已经遥遥领先于大部分合资品牌。长城的1.5T发动机整体参数非常亮眼,也是居于整个行业水平的前列。

但是目前自主品牌再大排量发动机上还几乎是空白,除了部分主流品牌在发动机上有所建树外,大多数品牌还在用着三菱的老发动机。

相比发动机,自主品牌的变速箱发展更为缓慢。虽然目前也有6AT、8AT的自主变速箱投放市场,但是成熟度不高,多还是众泰这类品牌再使用。大多数品牌还是上马更简单的双离合变速箱。当然奇瑞的CVT和4AT整体而言也算是为自主品牌的发动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所以,在发动机与变速箱领域,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差距还非常大。核心技术的缺失,也是制约自主品牌进一步向上的最大制约力。

品控与故障率

目前自主品牌排在前几位的厂商,整体的品控已经接近合资品牌。至于以前常说的国产车开几年就毛病满身的情况,如今在主流自主品牌车型上基本上已经看不到。特别是观致、WEY和领克的故障率已经排在行业前列,超过了许多合资品牌。

综合分析,自主品牌目前的发展状况整个向好,但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个核心部件依旧没有大的突破。至于日常使用,5-8年的使用周期内,自主品牌已经与合资品牌差距很小。

当然这一切说的都是主流的几个自主品牌,例如吉利、长城、长安、奇瑞和比亚迪等。实际上目前自主汽车品牌还是太多,未来肯定会大浪淘沙,淘汰掉一部分滥竽充数的汽车品牌。洗牌之后的自主品牌整体的竞争力才会更强。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内的很多自主汽车品牌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产汽车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高。国产车也越来越受国人的欢迎,所占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凭借着价格配置方面的优势,国产车必定会继续扩大所占市场份额,并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十年来有很多的国产汽车品牌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成为了国产车的代表和骄傲。

一、长城汽车。

说起长城汽车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长城汽车旗下的长城、哈弗、wey和新能源欧拉系列深受市场的欢迎,尤其是哈弗SUV长期领跑SUV排行榜,可以说或是国内自主品牌卖的最好的SUV。长城汽车在很多方面都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拥有多项汽车发明专利,并且在很多国家都设立了研发中心,长城车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并且逐渐外销国外,并且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认可。

二、长安汽车

长安汽车近年来也是发展非常迅速的自主汽车品牌,汽车的销量也是逐年升高,到2014年,长安汽车销量就已经累计突破1000万台,2016年,长安汽车年销售量达600万台,长安还是中国500强企业。凭借丰富的配置和时尚的外观设计,长安汽车很快就俘获了众多国内消费者。现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长安的汽车,长安汽车还在国外建立了6个工厂,为走向世界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比亚迪。

提起国产的自主汽车品牌就不能不提及比亚迪。比亚迪汽车在国内拥有众多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并且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占领了很大的国内汽车市场份额,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一直是领头羊和主力军。旗下所生产的系能源系列深受国人信赖和喜欢,并且在汽车行业屡创辉煌,逐渐成为了国内汽车自主品牌的代表之一。

你认为还有哪些国内自主汽车品牌进步比较大?

历年315车企频上榜,网友:自主品牌是否会重走国外车企的路子?

动力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汽车发展的现状

纵观近年来的315,都出现了车企的身影。

老林在此前曾事先罗列了几家,静待“***”;最终公布后,可以说有那么一点点小意外。

今年曝光的车企厂家也在第一时间发表了声明,成立专项小组全力解决消费者目前遇到的问题;报道中的车正是其在2017年6月29日-2017年11月30日生产的宝骏560-DCT车型。

此前也曾见过厂家发布了召回的通知,只是为何有些用户的问题解决周期如此漫长,也待厂家的正面答复;希望厂家尽快解决我们消费者目前遇到的问题,给广大消费者一个满足的答复。

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经过多年的发展,到了近年,尤其是遇上今年的疫情后,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我们不禁会想,自主品牌车企的出路在哪,是否会最终会走国外车企一样的步伐?

老林抽空稍加整理了以下几家自主车企的近年发展及现状,简单和网友们聊聊个人看法。

1、吉利

自从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这几年来发展的也比较迅速;上月,吉利对外官宣:科技吉利4.0时代开启,吉利迈入全面架构造车时代。

吉***调发声的底气来自于其“唯一拥有世界级模块化架构的中国车企”这一重要CMA架构体系。

众多周知,丰田TNGA的世界级模块化架构孕育体系,为其打在汽车发展史上创造了后来者居上的神话。

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吉利CMA架构体系,其称之为可满足未来15年的新科技发展,且CMA架构现已经在沃尔沃、领克、吉利等全球品牌近20余款车型上广泛应用。

吉利能否继续创造出汽车发展史上的另一个神话?拭目以待~~~

2、长安

作为一家拥有156年发展历史的企业,前身是上海洋炮局,由洋务运动发起人李鸿章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12月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所庙宇中创办,辗转来到重庆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制造微车起家,到年产300万辆汽车,在自主车企里面占有一席之地。

现在,得益于其多年前就布局的全球研发中心研制的蓝鲸发动机上市,使得其动力系统较之前有了一个质变,也助推了旗下多款主力车型火力全开,在销量上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自主品牌的主力军之一。

3、五菱

作为一家有62年发展历史的企业,前身是柳州动力机械厂,一起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曾经的以杂养专,到复刻微面,再到如今的三方合资(上汽通用五菱),发展势头也一直比较强,也成为了一家年产超百万的自主品牌车企。

从微面切入到家用MPV,再到现在智慧网联,可以看得出这家远在西南一角的车企,一直在践行那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企训。

目前旗下的新宝骏品牌主打智慧网联出行,通过与行业及跨界科技企业相合作,开发的智能网联系统也远领先传统车联网,在现有新宝骏车型上也均搭载应用。

能否借助智慧网联实现弯道超车?需持续以待~~~

以前,一款车,可以持续卖上5年、10年,现在科技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消费者的需求也演变了越来越快;能否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并跟上消费者需求及时代的步伐,关键在于核心技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企业的创造力。

自主品牌能否继续持续在广大中国汽车市场、甚至是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需做好向上持续发力~~~

(本期我们先聊到这里,后续与网友们一起聊聊其他几家自主车企)

(注: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国内汽车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

2020年,一汽-大众累计新车销量达到了2161888辆车(含进口车),相比去去年同期增长1.5%。回顾2020年,一汽-大众全年累计新车产量达到了207万辆,并成为2020年度国内唯一一家产销量突破200万辆的车企。

五家厂商销量突破100万辆,一汽大众位列第一

2020年汽车厂商销量,有五达到100万辆,分别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吉利汽车,东风日产。只有一汽大众的销量突破了20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了10.5%。

从销量上看,前五名只有一汽大众的销量同比增长1.5%。其它四家的销量都是下滑的,其中上汽大众的销量下滑最大,同比下跌了24.8%。销量涨幅最高的为长安汽车,同比增速高达21.4%

注:右轴从上至下为销量低至高排名。

一汽-大众销售不断上涨

2016-2020年,一汽大众整体销售不断上涨,2020年累计终端销售2161888辆车(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5%。鉴于其在2020年的年产整车超207万辆,一汽-大众也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家产销均突破2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

细分来看,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在2020年累计新车销量为1280377辆,销量份额超过59.23%,奥迪品牌销量共计726288辆(含进口车),占比33.6%;捷达(参数|询价)品牌销量共计155223辆占销量7.18%。

2021年乘势共进

一汽大众未来发展规划“面向2021年,大众品牌规划销量目标145万辆。围绕目标达成,大众品牌将与经销商伙伴继续坚定推进‘相生共赢3.0’战略,乘势共进,强新驭变。”为完成2021年145万辆的销售目标,一汽大众-大众品牌明年将推出至少4款新车型,包括ID.4 CROZZ、第八代高尔夫GTI、SMV、以及中期改款探歌。其中,一汽-大众ID.4 CROZZ定位于紧凑型SUV,基于全新的纯电动MEB平台打造而来,将于2021年一季度上市。

——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博弈新能源,中国品牌怎么走

汽车整车制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汽车整车制造行业相关上市企业有上汽集团(600104)、长城汽车(601633)、比亚迪(002594)、宇通客车(600066)、长安汽车(000625)、中通客车(000957)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汽车产销数据、中国汽车销售结构数据等

2021H1汽车产销均有回升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消费市场,2018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0年以来,受***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各大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进入休眠状态,汽车消费市场受到较大影响,随着疫情的好转,行业景气度虽有所提升,但下降势头仍为逆转。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完成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同***别下滑1.9%和1.8%,下降幅度较上年均有收窄。

2021年上半年,随着我国疫情的逐步控制,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逐渐回暖,上半年全国汽车总产量为1256.9万辆,同比增长24.20%;汽车总销量为1289.1万辆,同比增长25.6%。

乘用车仍是主流消费车型

从市场消费结构来看,乘用车仍是我国汽车行业主流消费车型,2020年,我国乘用车销量为2017.8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79.72%,商用车销量为513.3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20.28%。

2021年上半年吗,全国乘用车销量为1000.7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77.63%,商用车销量为288.4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22.37%。

2021H1新能源汽车大放异彩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成为了不可逆的发展方向。2020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降低了新能源企业的进入门槛,提高了产品要求,完善了强制性标准,延长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10月份,国务院常委会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未来15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地方层面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国家与地方的政策体系逐渐成型,给予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极大的支持,预计未来5年内政策扶持将仍然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据中汽车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别增长7.5%和10.9%。截至到2021年6月,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120.6万辆,同比增长201.5%。

从新能源汽车消费结来看,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2021年上半年,我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为100.5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3.3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20.1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16.67%。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作者?|?甄 瑶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当前整体汽车市场处于什么阶段?未来新能源汽车空间有多大?新形势下品牌战略与营销手段如何出新?中国品牌向上如何破局……

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以电动化和智能化引领的产品技术突破,深刻改变了当前汽车产业。前途光明,但荆棘丛生,在新汽车时代的大门,有无数的不解和难点羁绊着众多车企。

“今天很多产品、技术、营销等方面全新的认识、做法,都是因为变革而来。”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表示,这种变革还将持续往深去处、往广处去。

4月2日,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之汽车市场与消费分论坛,以“科技引领消费变革”为主题,直指当前汽车行业及车企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政策不能立马大幅度调减。”针对新能源汽车国补终止和***支持力度减弱,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表示,市场驱动力将对电动车未来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动车市场持续健康运行,仍需要适当力度的政策支持。

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一路狂飙,但在2023年增速突然放缓,2月份甚至出现罕见负增长。未来新能源市场到底几许,众多车企非常关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表示:“新能源汽车增长,既有新增效应,也有替代效应。”他预测,2年后(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在1700万辆左右,到2030年市场占有率会突破90%,约3200万辆左右。

“从世界来看,新能源汽车目前已经占到15%的比例,加上混合动力,总体占到20%,***分的格局已经建立。”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纯电动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一面是前景广阔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新能源市场,一面是群雄逐鹿、淘汰不断加剧的新老造车企业。在埃安、赛力斯、极氪、深蓝、比亚迪等车企与会代表看来,新能源赛道马太效应显现、中国品牌向上、如何破局等是当前行业最关注的问题。

论坛上,大家的共识是,2023年,头部品牌聚集效应将更加明显,在未来5年内,新能源赛道马太效应会越发显现;豪华和电动正在新时代交织,这是中国品牌向上的一个新机遇;未来的竞争绝对不仅是科技的竞争,应该是科技+成本、产品+生态的竞争。

分化加剧

蜂拥而至、爆发式增长、内卷加剧,这些是对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准确的形容。

127.6万辆、326.6万辆、624.8万辆;2.2%、156%、91.3%——这两组数据分别代表2020-2022年销量和同比增长情况,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最有力的注脚。

“未来5年,我们认为渗透率会超过50%,达到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临界点,到那时候,新能源汽车将进入巨变时代。”赛力斯集团CTO、赛力斯汽车(轮值)总裁许林认为,回溯过去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他提出,第一阶段是2020年前,更多靠政策驱动,渗透率比较缓慢,未超过5%。第二阶段是2020-2022年,短短两年,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市占率已经超过25%。第三阶段是2023年以后,政策退坡,完全进入市场驱动态势。

这与王青的预测大致相似——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688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和千人汽车拥有量分别达到3.1亿辆和221辆,汽车市场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

具体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则正处于快速替代燃油车阶段。王青预测,如果以2040年新能源市场占有率达到100%来预测,那么,2025年占有率可能接近甚至超过60%,销量会到1700万辆左右。到2030年,新能源市场占有率会突破90%,大概是在3200万辆左右。

将预测再延伸。“如果欧洲2035年完全实现禁售化石能源为主要原料的汽车,那么,中国可能在2040年前后,再增长部分会实现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替代。”王青说。

前景广阔的背后是竞争。展望2023年及未来5年,多位与会代表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格局或将出现分化,“头部效应”显现。

“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赛道马太效应越发明显,市场分化仍将不断加剧,最后将聚拢在头部3~5家。”广汽埃安副总经理席忠民透过几组数据,论证这个观点。

他表示,从今年1-3月纯电TOP5品牌在纯电市场的销量占比可以看到,1月纯电TOP5品牌占比64.1%,2月占比67.3%,3月前3周已经达到68.7%,估计整个3月会超过70%。

席忠民的观点基本得到许林认同。

“从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TOP15品牌来看,合资企业寥寥无几,国际品牌仅有特斯拉,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占近80%份额。”许林表示,以广汽埃安、长安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开始觉醒,从销量和增长率来看,传统车企崛起的步伐明显快于新势力品牌。

“未来将进一步考验新能源企业的生存能力。”他说。

破局向上

随着新能源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一些中国品牌加快品牌向上之路,颇有“长缨在手,应缚苍龙”的气魄。

就此,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赵昱辉、比亚迪品牌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徐长明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随着市占率大幅度攀升,中国品牌已经在本土市场已然崛起。

从全球范围来看,就品牌而言,德国有奔驰宝马、大众,美国有通用、福特、特斯拉,日本有丰田、本田、日产。中国呢?李云飞认为,一汽、长安、上汽、吉利、长城、比亚迪等都会成为世界级的汽车品牌。

“我们要抓住机遇窗口期,打造世界级汽车品牌,因为我们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李云飞表示,中国品牌已经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具备了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电机、电池、电控,还是IGBT抑或整车制造,中国品备实力。

在徐长明看来,中国品牌的突破可归纳为两个指标:一是份额,二是价格。

在价格角度,合资品牌2019-2022年年度均价分别为15.4万元、15.4万元、15.9万元和16.6万元,中国品牌年度均价分别为10.5万元、10.8万元、12.2万元和14万元。虽然这些年合资品牌年度均价相对较高,但中国品牌涨幅更大,2022年已接近合资品牌均价的84%。

具体到品牌,2022年,蔚来已与奔驰均价相当,奔驰均价为48.1万元,蔚来均价为47.5万元;理想则以均价37.8万元,超过奥迪,和宝马接近;比亚迪均价为17.6万元,已经超过本田的17.5万元,追赶丰田18.5万元的均价。

“电动车快速发展,正在促进中国品牌汽车竞争力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徐长明表示。

在中国品牌销量和平均售价都不断向上的当下,与会代表自然探讨起中国品牌高端化。

“豪华和电动正在新时代交织,这是中国品牌向上的一个新机遇。”在赵昱辉看来,豪华汽车是另外一个相对高速增长的细分市场。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豪华车市场总体销量为309万辆,同比增长6%,但传统豪华车占比却整体下降4%,而新能源豪华车市场同比增加49%。

曾经,BBA定义了汽车豪华,现在,这些光环随着科技快速增长和激烈的产品竞争慢慢黯淡。其背后,就是电动化、智能化、用户体验已成为消费者重新定义豪华的新标准。

“豪华车市场的未来,必将属于高端智能电动车,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品有这样的优势,具有重新定义新式豪华的机会。”

赵昱辉认为,当下的窗口期是非常好的一次机遇,中国品牌应当厚积薄发,通过技术和服务双重升级,占领市场制高点,“这是百年汽车以来,我们可能面临的最大的一次机会。”

价值为王

逐步变革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展开大浪淘沙的竞争。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真正走出来?中国品牌向上的引领车企实力几何

席忠民认为,归根到底是综合实力竞争,包含5个维度:

其一是研发维度,要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高效的产品线还有快速迭代的能力。其二是智造,要有快速工厂的布局、大规模的生产、短周期的交付和低成本。其三是产业链,要掌握核心可控的自主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稳定可控。

<strong style="c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帮宁工作室,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标签: #汽车

上一篇佛山市汽车防爆膜,佛山汽车防爆膜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