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优势和劣势,小米汽车市场劣势分析怎么写

tamoadmin 0
  1. 小米VS百度,互联网巨头下场造车,行业最后的盛宴,谁会是赢家?
  2. 小米品牌的成功之路体现出创业行为的那个特点?
  3. 小米市场分析

在智能 汽车 赛道上,小米已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超新星。小米 汽车 的一举一动,外界都万分关切。

然而, 小米至今仍未宣布其总部与 汽车 工厂位于何处。 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关于小米拿地建厂的传闻不断,武汉、成都、合肥、上海、北京、西安,六大城市先后与小米 汽车 联系在一起。尽管每次“绯闻”都传得有板有眼,可小米集团始终没有正面回应过。

小米 汽车 花落谁家,依然是个未知数?

小米汽车的优势和劣势,小米汽车市场劣势分析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小米 汽车 能带来什么?

一家造车六家抢,小米 汽车 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其实, 根本原因或许不在于小米有多牛,而是因为 汽车 工业本身足够重要。

汽车 工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工业的命脉。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就是一个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上游的 汽车 零部件、下游的 汽车 销售、维修、金融服务业,可以为一个城市带来生机与活力。

远的不说,就说前几年上海引入特斯拉,一年时间建起工厂,三年时间便开始向欧洲出口新能源 汽车 。围绕特斯拉上海工厂,逐渐建立起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在特斯拉工厂 3 公里远的地方,就是其上游企业均胜电子工厂。

近日,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也与上海市***签约,双方将在新能源领域全面深化合作,在上海临港建立新的工厂,专门为特斯拉供货。

宁德时代签约上海

特斯拉的到来,为上海临港带来一大批新能源相关企业。据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称,目前新片区已集聚智能新能源 汽车 相关企业100多家,分布在整车及车身部件、动力系统等领域。今年涉及总投资额约300亿元,还有300多亿元的重点在谈项目。“***到2025年,智能新能源 汽车 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占到上海全市的4/5。”

上海引来特斯拉,孵化了一个新能源产业基地。如果某个城市拿下小米,同样有机会***特斯拉的事迹,凭空建立一个新能源产业链。

六大城市,各有优势

小米 汽车 ,很多城市都想要,其中武汉、上海、北京三个城市希望最大。武汉不必多说,雷军本人就是湖北仙桃人,大学就读于武汉大学,他本人武汉也有着深切的感情。

小米武汉总部

单从 汽车 制造来看,武汉确实拥有很多优势。武汉是我国重要的 汽车 工业基地之一,东风 汽车 每年 汽车 产销量都名列前茅。小米 汽车 落户武汉,很可能会选择东风 汽车 代工,鉴于武汉市***热忱的态度,达成合作应该不成问题

蔚来落户合肥

相比武汉,合肥、成都、西安三个城市机会稍微小一点。在新能源 汽车 发展过程中,合肥可以说是明星城市,在蔚来最危险的时候投入重金,取得丰厚的投资回报。新能源 汽车 布局中,合肥已经聚集了蔚来、江淮、奇瑞、安凯、大众、威马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此外,合肥还有国轩高科等一大批新能源 汽车 上游企业。 单从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成熟度来说,合肥甚至优于武汉。

上个月,安徽高新技术产投消息人士等多方独立信源传出消息,安徽省国资委正在和小米 汽车 接触,有意将小米 汽车 引入合肥。江淮 汽车 内部人士也透露,江淮 汽车 有机会为小米 汽车 代工,小米 汽车 首款车型有可能主攻 20 万元以下市场,并将布局换电业务。

江淮 汽车 此前一直是蔚来 汽车 代工厂,在 汽车 代工业务上有成熟的经验。如果小米选择合肥,选择江淮 汽车 ,某种程度上将减少许多阻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造出真正的小米 汽车 。

在第二梯队三个城市中,成都与西安机会不大。目前看来,当地***都在积极引入小米 汽车 ,可除了政策优惠之外,并没有太多优势。反而是北京、上海两大一线城市,拥有其他城市没有的优势,或许在这场竞争中弯道超车,拿下小米 汽车 这个项目。

先看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 汽车 城市。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特斯拉、蔚来,从传统 汽车 厂商到新能源厂商,全都将总部设在上海。

上个月,小米***发布了上百条与 汽车 行业相关的招聘信息,其中车辆动力学性能开发专家、CFD 仿真分析专家以及空气动力学开发专家等之外,工作地址均在上海徐汇区。

当然,仅凭招聘信息分析小米 汽车 落户所在地显然不科学。毕竟,小米 汽车 早前在北京发布了更多 汽车 相关岗位。

上海在引进小米 汽车 最大的劣势或许是政策优惠。当初引入特斯拉,上海市破天荒批了一大块地,给了许多优惠贷款,还给予特斯拉独资资格。 如此待遇,简直绝无仅有。 相比特斯拉这样的行业龙头,小米 汽车 目前只有个规划,研发人员还在招募,核心技术几乎没有。面对这样一个初创公司,上海市或许不会拿出多么诱人的优惠。

北京,小米的最终选择?

六大城市竞争小米 汽车 落户地,成都、西安已经率先出局。上海、合肥本身已经有新能源 汽车 企业,小米 汽车 对于她们,只能算是锦上添花。那么,剩下的武汉与北京,就成为可能性最大的两座城市。

小米总部设在北京,第二总部设在武汉,两个城市都与小米有莫大的渊源。 而在比拼软硬实力方面,北京显然优势更大。

首先,北京是全国最大的新能源 汽车 销售市场,小米 汽车 落户北京,可以就近获得大量用户与粉丝。

其次,北京拥有诸多互联网***,却鲜有新能源 汽车 整车工厂。理想北京工厂尚未动工,百度Apollo、小马智行等智能出行企业也没有在北京建立生产基地。小米 汽车 工厂若是落户北京,可以像特斯拉一样,带来大批上下游企业,甚至可以为北京带来一个完整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

再其次,新能源 汽车 涉及大量自动驾驶、智能化岗位,北京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最为集中的城市,最不缺的就是人才。百度、小马智行等公司潜心研究自动化驾驶多年,积累了无数经验丰富的员工,整个北京自动驾驶人才储备相当雄厚。

最后,北汽新能源可以为小米提供代工服务。半年前,小黑在《售价10万以上,小米 汽车 你敢买吗》一文中表示,北汽蓝谷麦格纳三电技术成熟、自动驾驶技术达到 L2.5,最有机会成为小米 汽车 代工厂。若是小米 汽车 公司真的落户北京,只需做好研发工作,就可以快速造出第一辆小米 汽车 。

从最新传出的消息来看,小米 汽车 落户北京似乎已成定局,或许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正式发布。纠结了半年多,小米 汽车 落户问题终于要告一段落。接下来,小米 汽车 应该会将工作重心投入到 汽车 研发之中。小米 汽车 的雏形,正在小米 汽车 工程师的电脑里孕育,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见到它的真容!

图源:谷歌、小米***、pixabay

小米VS百度,互联网巨头下场造车,行业最后的盛宴,谁会是赢家?

差不多八年前,雷总和董大姐有过一个著名的“10亿赌约”,据说当时这场赌约,最终以格力董明珠胜出。那么按理来说小米雷军便应该向董**支付10亿“赌债”,结果董**却说:这10个亿我不要了,只想再赌一次。

 对此,雷总也是欣然接受,觉得可以一试!那么大家就好奇了,两人10亿赌约的续集,将会是在哪个领域呢?而如今两人前后脚宣布造车,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其他原因呢?

 8月31日,格力电器通过司法竞拍获得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0.47%股权;9月1日,雷军在社交平台公布小米 汽车 正式注册,公司名为小米 汽车 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亿。

 仅仅两天时间,董明珠、雷军陆续宣告进军新能源 汽车 领域。一个是空调龙头企业,一个是全生态的 科技 公司,进入造车领域都有其关联性和优势,面对未来新能源 汽车 的广泛需求,他们能否脱颖而出呢?

 虽然跨界造车看似热闹,但细看这两家的造车路径,却各有不同,与传统车企也大不相同。

 小米侧重智能解决方案,延续了雷军的经营特性,雷军亲自带队直接下场,自主研发布局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领域,欲整合行业产业链,推动小米软硬件生态与 汽车 产业的结合和繁荣。

 格力董明珠则注重能源和电器零部件。通过收购入场,重点发力储能、零部件及商用车电池领域,边界试水,相对来说这一举动与其主营关联度低,但却可控。

 其次,打法不同。

 雷军的打法为抱团借势,定位大概率为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而董明珠的打法以B端为切入点,站稳根基之后再延展至C端,这个打法的优势是投入成本相对较小、已有比亚迪的成功先例,劣势在于新能源客车市场较小、成长天花板不高。

 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进入方式,让格力、小米以不同的路径在智能 汽车 领域踏浪而行。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 汽车 必然代表了未来的 汽车 制造趋势,对他们来说,这不单单是一次跨界,也是一次变革,但同时这背后也暗藏风险。

 “10亿赌约”之后,雷军和董明珠也一直在尝试进入对方熟悉擅长的领地:小米布局智能家居,格力也曾制造手机,两人如今在新能源车领域相遇,豪赌未来。

 随着新能源 汽车 推动政策加码、特斯拉市值高歌猛进,新能源 汽车 的成长逻辑清晰,比亚迪、蔚来、小鹏等纷纷站上风口,当下资本市场对造车的态度早已180度大转变。

 格力与小米,虽作为各自行业的领头羊,在各自领域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上升空间较小。且由于 历史 原因,我国 汽车 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和其他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能源 汽车 作为一个全新领域,群众对其包容性较强,市场需求量较大。加之,格力小米都是电器行业佼佼者,与新能源技术有着共通性,发展新能源 汽车 ,有利于推进其多元化发展。

 这么看来,也就让人不得不猜想:董**和雷总的新赌约,是不是在造车行业了?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次,你觉得将是谁输谁赢呢?

小米品牌的成功之路体现出创业行为的那个特点?

普遍认为,新势力造车已经进入下半场,留给后来者的时间窗口期已经不多了。

事实上,自从大约五六年前各种背景的新造车势力开始大规模入场后,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巨头直接进场造车了。

2021年,小米和百度均宣布要进行造车,确定进入整车制造领域。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下场造车,小米和百度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先观察行业先驱(有些已经是“烈士”)的经验教训再行动,他们选择的是一种更审慎的做法。

但在新势力造车的下半场,市场经过六七年的优胜劣汰,马太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新造车势力已经出现了 “蔚小理” 的头部格局,也即蔚来、小鹏、理想稳居新造车势力第一阵营,销量明显领先于其他新势力品牌。

那么,对于新入场或未来想要入场的玩家来说,未来的几年将是新能源 汽车 行业最后的盛宴。

小米和百度同为互联网头部企业,也都是 汽车 行业新玩家,谁将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取得新成功?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家企业。

汽车 行业是资金和技术双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高,且所需资金巨大(初期至少需要数百亿),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很难有成功的可能性。

小米和百度选择在2021年进入整车制造领域,而非像腾讯、阿里巴巴、华为那样定位于 汽车 行业的赋能者,不进入整车制造领域,显然是已经对 汽车 行业做了深入研究和评估之后的重大抉择。

显然,小米和百度都是下了战略决心的。

但是相比于百度的低调官宣和行动,小米造车直接由老板雷军牵头,雷军为了造车绑上了个人声誉和小米的未来,豪言 “人生最后一次创业”、“十年投入100亿美元”、 “愿意押上我人生中所有积累的荣誉和战绩”。

并且,在官宣造车后,雷军亲自马不停蹄去考察各大 汽车 厂商,其对小米 汽车 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百度虽然行动更快,已经成立了独立的公司进行运作,但只是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夏一平担任造车公司CEO,具体操刀 汽车 业务。

比较之下,小米造车的战略决心更大、定位更高。

从资金实力来看 ,小米和百度肯定都是不差钱的。百度是BAT的一员,传统互联网巨头,虽然近几年相比腾讯、阿里已经落后了很多,但体量还在那放着,经营情况良好,资金充裕。

小米也不用说,手机业务的成功让小米根本无需担心资金问题。雷军在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放话,小米账上还有1080亿人民币现金,这就是底气所在。

从技术实力来看, 百度以搜索引擎技术起家,在AI、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地图导航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而这些技术都是新能源智能 汽车 的关键技术要素,可以直接移植应用到 汽车 上,相信这也是百度选择直接切入整车制造领域的原因。

小米虽然做的是硬件,也具有鲜明的互联网基因,雷军本身就是技术精湛的程序员,也是金山的老板。

因此,相比其他手机公司,小米在互联网方面做得更好。无论是做产品的互联网思维,MIUI的迭代升级,还是现在搞的智能家居,都是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力的体现。

总体来说,百度在与智能 汽车 强相关的技术方面实力更强一些,优势更明显,但缺的是硬件制造经验。小米的智能 汽车 相关技术实力稍弱一些,但在硬件制造方面具有成熟经验。

从公司成长性来看, 百度主业已经有了明显的瓶颈,原来的BAT互联网传统三巨头格局已经不复存在,百度的体量和成长性已经无法与阿里、腾讯相提并论。

百度的营收已经连续几年徘徊在千亿左右增长乏力,但利润尚可。百度2018~2020年营收分别为1023亿、1074亿、1071亿,净利润分别为276亿、182亿、220亿。

而小米的主业即手机业务成长正旺,在近两年华为手机业务遭受巨大打击和断崖式下滑后,小米的市场份额迅速得到提高,现在已经跃居全球市场份额第二。

小米2018~2020年营收分别为1749亿 、2058亿、24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6亿、115亿、130亿元。

可以看到,小米的业务增长更快,在所在行业的竞争力性更强,业务增长潜力更大。

目前已经确定,百度是***取和吉利合资的方式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双方成立“集度 汽车 ”,其中百度占股55%,并由夏一平担任CEO,估计百度在此合资公司里面话语权稍强一些。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双方强强联合,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即百度的AI、自动驾驶、地图,吉利的平台架构和整车制造能力。

好处是双方合作可以迅速产生合力,快速实现产品概念落地,把产品推向市场,缺点是双方的团队磨合、企业文化差异、利益冲突等。

小米 汽车 目前还不明确***用何种模式,但从前期雷军密集考察各大 汽车 厂家,并结合小米的大生态布局,以及之前雷军对造车事业表现出来的雄心壮志来看,预测小米大概率将***用蔚来的代工模式,也即小米负责整车定义和技术集成,选择一家成熟的整车OEM进行代工,或者直接自建工厂。

也就是说,小米大概率寻求的是蔚来、小鹏、苹果、特斯拉式的独立自主,把核心的东西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把次要的制造交给成熟的代工厂商,或者自建工厂。

百度和小米的模式各有优劣势,从短期看百度的模式能够更快实现产品落地,但由于是与吉利合作造车,产品的整体性(软件与硬件、理念差异等)可能不足;

小米模式的造车难度更大,但产品的概念落地会更好、更完整,且小米 汽车 一旦成功,未来的收益显然更大。

因此,从短期看,百度造车可能会更快落地,但从长期看,小米模式更具有优势和潜力。

从战略决心和战略定位、公司实力和***禀赋、业务模式及未来发展几个方面综合来看,我认为小米 汽车 的成功概率更高。

小米市场分析

搭乘国家有利的政策及其社会环境,积极创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借助互联网推动自身的发展,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取得瞩目的业绩。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战略背景下,小米公司积极创新,借助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自身的发展。在老牌的大企业独占一方市场同时,小米公司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作为新起之秀也能够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站稳脚跟。

但与此同时,诺基亚等巨头品牌也在慢慢淡出人的视线。小米公司的成功,不仅限于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更在于它精准的市场定位。本文以小米公司为调查研究对象,以现有背景下小米公司的发展为研究内容,第一章对小米公司的品牌的介绍,小米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章利用SWTO分析法对小米公司的发展环境的分析,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威胁;利用PESTEL分析法分析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小米公司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对虾米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分析出小米公司在STP策略、营销策略、定价策略,以及产品策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第五章分析了小米公司能够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原因,总计除了小米公司的成功经验,以为其他企业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优势:

1、 团队强大。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于1992年加入金山软件,1998出任金山软件首席执行官。2007年,金山软件上市后,雷军卸任金山软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职务,担任副董事长。林斌担任小米科技总裁的职务。1990年毕业于中 山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92在美国Drexel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5至2006历任微软亚洲工程院工程总监,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开发经理,微软公司开发主管等职务。其他五位创始人黎万强、周光平、黄江吉、刘德、洪锋也是饱经风霜、个个才能过人。

2、 国产优势:至今,中国大陆流行的高端手机中还有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小米手机的诞生打破了世人对国产即为“山寨”的印象,为中国国产品牌树立了非常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小米手机根据中国人的特征设计,在机身方面更适合国人的握法。

3、 价格优势:小米手机拥有Android或自创MIUI系统,支自主刷机,并且配置1.5GHz CPU,可视为智能机的巅峰之

作,但是其售价只有1999元,如此高的配置与如此不可思

议的售价,已足够抓住大众眼球。

4、 ***订购,邮寄销售。省去诸多没必要的流通环节,为其打价格战打下基础。

劣势:

1、 起步晚,信誉缺乏。由于小米公司刚刚成立一年多,在HTC、三星、iphone等智能机统治天下的时候,小米横空出世,在市场份额、占有率上明显不足,在大众心中的口碑还没能建立。

2、 技术限制。小米手机的系统仍以Android为本,会受谷歌等研发技术的限制,与HTC、三星等手机类似,不具备不可

替代性。

3、 在9月份之前推出的小米体验机中,不少顾客在使用之后发现了大大小小不少的问题,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小米手机无疑是雪上加霜。

机会:

1、 功能先进。小米手机主打牌,这在年轻人中,特别是学生中大受欢迎,其高性能低价位的特征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购物心理。

2、 未来移动终端的发展。随着3G网络的完善,“移动终端”逐渐得到用户的认可。小米的诞生无疑是利用了这个极其有利的因素。

3、 竞争对手的削弱。苹果公司又一次面临重大挑战,乔布斯的去世对苹果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便给了小米的发展、喘息的机会。

威胁:

1、 竞争激烈。高端智能机的天下基本上已被HTC和三星瓜分完毕,小米真可谓是在夹缝中求发展。 2、 自主产权不高。小米的主要部件生产还不能做到100%自主研发、自给自足。3、 “米黑”的挑战。米黑试图要利用、编造各种各样的负面消息来毁灭小米手机的形象,这种“三人成虎”的效应是不可忽视的。

标签: #小米

上一篇汽车漂移标志是什么样的,汽车漂移标志是什么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