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不够完善_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

tamoadmin 0
  1. 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2. 新能源汽车带动了哪些行业?
  3. 聚焦新能源、供应链智能网联,2023全国两会汽车人划重点
  4. 特斯拉官降不算啥,又一波合资新能源大军正悄然入局!
  5. 链博会展示花式发电方法

此次启动对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工程,实际上是全面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应用、政策环境营造,启动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进程。

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赵英

2020年9月21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颁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通知指出,将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政策,示范期暂定四年。示范期间,五部门将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新模式。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不够完善_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笔者认为,这一文件的颁布,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文件的颁布,意味着在波澜壮阔的汽车产业新技术革命中,中国在对电动汽车进行了10余年政策扶植后,逐步把政策支持重点转向燃料电池汽车;意味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扶植政策逐步从电动汽车领域撤出,逐步加大对燃料电池汽车的政策扶植力度;意味着对燃料电池汽车扶植政策的具体化、系统化;意味着燃料电池汽车扶植进入产业化初级阶段;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革命中,对燃料电池汽车这一技术路线的重视;意味着今后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政策将日益丰富,并且随着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的进展,发生变化。

2009年1月,财政部、科技部于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启动了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此次《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颁布,将掀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序幕。

从文件中看,这次政策对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推动,有如下特点:

首先,着眼于全产业链条,以及产业与市场的互动,“促进链条各环节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要依托龙头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组织相关企业打造产业链,加强技术研发,实现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整车产品研发突破及初步产业化应用”,通过全产业链条的整体推进,加速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

在此之前,虽然也顾及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在电动汽车财政补贴退坡的同时,保留了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但是由于缺乏全产业链条推进,缺乏市场与产业的互动,因此难以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此次文件颁布,将从产业链条的完善、技术的研发、市场的使用等方面,全面、整体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的实际开发、应用进程。

其次,这一文件对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重点做出指引:“重点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远途、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要运用信息化平台,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全过程、全链条监管,积累车辆运行数据,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标准。”应当说,这一指引是符合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初期最适合进入的领域的,同时指出了示范应用的技术积累目标与要求

再次,这一文件对燃料电池汽车急需重点完善的政策环境给予了指引:“要建立氢能及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加氢站建设运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等方面较完善的支持政策体系。要明确氢的能源定位,建立健全安全标准及监管模式,确保生产、运输、加注、使用安全,明确牵头部门,出台加氢站建设审批管理办法。”由于燃料电池汽车自身的技术特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初期需要制订的相关政策、规则,较之电动汽车要复杂。此次文件把优先制订的政策确定于氢的来源、生产、运输、加注,是非常必要的。确保安全是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能否成功的关键。

最后,这一文件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实施做出了具体部署。部署要求很具体:“产业链上优秀企业之间签订合同或合作意向书,企业所在城市(地级以上)本着自愿组合的原则组成城市群,协商产生牵头城市,牵头城市与其他城市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其他城市向牵头城市提供示范任务承诺函,形成产业链条各环节环环相扣、强强联合态势,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打破城市间的区割,围绕形成产业链条,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是具体部署中的亮点。

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措施,也颇具新意:“每年中央财政以结果为导向,根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拨付奖励资金。中央财政设定示范期预算总规模,示范期间将根据进展情况适度调整奖励标准。示范实施2年后,五部门将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对未按序时进度完成目标任务的城市群,将视情况取要求调整实施方案、扣减或暂停奖励资金、暂停参与城市甚至取消城市群示范资格等措施。”这种以奖代补,根据绩效事后补贴的政策设计,能够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监督示范运营的实际效果。这一政策创意,显然是总结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初期出现的“骗补”一类问题的教训。产业政策总是在实际探索中,逐步改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此次启动对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工程,实际上是全面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应用、政策环境营造,启动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进程。

前一阶段,中国在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商业化方面,成就斐然。通过十余年政策推动,打造了全球规模第一的电动汽车产业体系。然而,在全球汽车新技术革命浪潮中,仍然是多种技术路线并行,未来何种技术路线能够成为主流,尚不清楚。日本、韩国在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运用上,已跑在我国前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及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非常及时、必要。在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的角逐中,中国不会缺席!(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赵英,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谋划七年,华为造车传闻一直不绝于耳,但从未被证实。直到近日,华为发布了新一代HiCharge直流快充模块,这是华为首次公开发布充电模块产品,意味着华为将正式进军新能源充电领域。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离不来充电桩的支持,就如同燃油车的发展离不开加油站一样,而是否具备便捷的充电设施从来都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也是至今仍然未曾解决的消费痛点。尽管华为在5G通讯、智能科技产品等方面均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在汽车产业方面毕竟还是门外汉,若想在充电桩也能驶出一条快车道,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题——核心技术上能否支撑其站稳市场?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目前充电桩体系运营最大的几个痛点无非是故障多,维修不及时,用户使用不便,同时也导致设备生命周期短,运营成本无法下降。而造成上述这些“老毛病”的原因,则在于传统充电模块基本就是一块“死板”,软件或硬件容易出现故障,供应商还很难及时监控到,所以总是等到车主发现故障,才能维修。

而这次华为推出的HiCharger模块,大家可以简单将它理解为给充电桩加装的一个“大脑”,它能够整合传感器和算法,并且实时监控自己的运行状态,比如防尘网堵了、温度过高,立马远程提醒运营商赶紧过来维护,从而降低桩企的运营成本,可谓通过智能的手段,一站式的解决以往的那些使用痛点。

特别是对于一些软件上的Bug,华为HiCharger甚至可以通过OTA进行远程维护,减少人工上门检修次数,降低车主遇到坏桩的概率。同时,HiCharger的防护等级也有所提升,作为风冷充电模块,HiCharger通过积尘高湿测试、加速高盐雾测试,甚至跑到海南、西双版纳、***这种环境比较极端的地点进行可靠性测试,故障率有所降低,无疑进一步的降低了运维费用。

另外,与用户使用便利息相关的还在于快充桩的充电效率也很重要。这次华为发布的HiCharger国内版本,通过优化风道、精准调节风扇转速、优化控制算法等方式减少了散热带来的额外损耗。据华为公布的数据,仅在充电效率这个硬核指标上,HiCharger就能领先业界1.1%-2%。

HUAWEI HiCharger国内版(30kW)

讲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华为不是造手机的吗?或许你还了解过华为的5G通讯技术有多领先,什么时候电源科技也这么牛了?表面看,华为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的发布确有突袭之感,但事实上,华为过去在该领域的积累和投入算得上是有备而来。

早在2001年,华为将供电部门华为电气以7.5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艾默生。2009年,华为重组了电力部门,并在2010年成立了新能源部门,随后于2016年进入充电桩市场。

去年11月,在2019电动出行创新活动上,华为还曾依靠直流快充模块斩获由中电联和南方电动联合授予的“中国充电桩行业年度核心模块品牌奖”和“行业年度核心模块卓越品质奖”,并得到了中电联和南网电动的肯定。而在这背后显露出的,无疑是华为进入充电桩行业的底气。

另外,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华为要选择充电桩作为率先切入新能源行业的落脚点呢?

一方面,早前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华为不造车,而是聚焦信息通信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更看重智能汽车的增量市场,目标是要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Tier1。”而充电桩作为能源产业的入口,往上看是电力能源,往下则是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若结合华为在智能驾驶和电动汽车方面的动作,以充电桩作为切入点,无疑能给华为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从大环境看,“新基建”已成为下一个风口,而充电桩则当属“新基建”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4.5万个,其中公共桩53.1万个,私人桩71.4万个。看起来不少,这个数据在全球也是领先地位。甚至,中国一个城市的充电桩数量比欧洲某个国家还多。

然而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若按照这一数据计算,目前新能源车桩比还不到3:1。远不足规划提出的2020年建成500万个充电桩、车桩比1:1的水平,显然无法保障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充电体验。

更重要的是,充电桩市场需求还在持续扩大。据相关预测,到2030年中国电动车销售会突破1500万辆,保有量会突破8000万辆,届时纯电动车辆或达到6480万辆。如果按照车桩比1:1的数据估算,从2021年到2030年的这10年间,还需要新建充电桩6300万台。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在全球疫情肆掠,经济纷纷下滑的背景下,华为自然不会错过。因此,现在华为推出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HiCharger充电模块,不仅是作为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落脚点,其实无非也是想快速抢占市场。从这点看,华为此前多年的积累和布局,算得上是押对了宝。

只不过华为作为新能源汽车基建设施的新玩家,前有一批资深的老玩家,比如特来电、星星充电桩,后有为自家新能源汽车产品铺路而打造充电网络的车企,如特斯拉、大众、宝马等。华为想要在此领域大放光彩,除了掌握领先市场的核心技术外,如何扩大汽车产业的朋友圈,如何跑通整个业务链条,或许才是其能否在短时间内立足的关键。

*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

-The 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带动了哪些行业?

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已处于领跑阵营,智能化研发与应用也走在世界前列。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我们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要强化创新驱动,夯实全产业链强度与韧性,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

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这既是我国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举措,也是对推动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再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得益于国家前瞻性布局和企业的集体精进,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已处于领跑阵营,智能化研发与应用也走在世界前列。从产销规模来看,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全球占比超过50%,连续八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率先进入规模扩张的爆发期和全面市场化拓展期。

从产业体系来看,我国已建立起一套结构较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其中,动力电池领域表现尤为亮眼,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从品牌上看,以蔚来、极氪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新品牌抢抓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契机,设计开发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产品,已得到市场认可。

不过,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我们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当前,“缺芯少魂”仍然困扰中国汽车企业在智能网联化方面的向上突破。

在车规级芯片、自主可控开源开放的操作系统上,我国仍然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具体到整车企业,大部分在赔本赚吆喝、“增量不挣钱”现象比较突出。虽然比亚迪销量不断创出新高,但其销量主要来自于国内市场。换言之,我们还没有培育出像特斯拉那样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市场竞争是动态的,在某一阶段的领先只是时间差带来的先发优势。要看到,当前欧美主要国家正在通过法规倒逼,加大对车辆购置及配套产业补贴和投资,加快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以奔驰、宝马、大众等为代表的欧美企业发布更激进的电动汽车,纷纷加码新能源赛道。造车是一场马拉松,先发不一定先至。随着这些国家及企业新的竞争策略的实施,目前市场格局也将发生变化。惟有不断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才能赢得未来的竞赛。

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首先要强化创新驱动。汽车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控,就不可能在市场上推出畅销和领先的产品。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技术,前瞻布局关键零部件新体系、新材料、新结构等的研发,推动形成一批产品性能跃升的前沿技术成果。

其次,要夯实全产业链强度与韧性。从上游原材料生产到下游的组装和销售,从底层关键零部件到整车,汽车产业链条冗长且复杂。汽车强国的实现,不能单独依靠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而是必须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变革浪潮的推动,汽车属性和定义发生变化,产业链供应链也在重构。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构窗口期,通过变链强链补链,夯实全产业链强度与韧性,提升供应链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最后,还要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补能体系的有效支撑。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充电难、充电慢”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使用体验。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不仅有利于缓解消费者补能焦虑,而且有利于形成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竞争优势。

聚焦新能源、供应链智能网联,2023全国两会汽车人划重点

首先是产业链的上游,即锂矿,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必然带动其上游原材料产品行业的发展。在产业链中游领域,电解液是关键,预计到2020年,电解液溶剂需求在30万吨左右,对比目前10万吨的市场容量还有近20万吨的市场空间,未来随着锂盐的扩产,溶剂的需求也将大幅增长。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充电桩是基本配套设施。预计,充电桩建设将迎迅猛增长期。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已建成的充换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万个,与国家规划中2020年建成480万充电桩、1.2万座充电站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条长,新能源汽车激增,将带动众多行业发展,首先是锂电池产业的发展,锂电池工艺制造、材料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其次是汽车制造业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大,汽车产商逐步开始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最后是充电桩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激增,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充电桩将加大布局力度。新能源汽车激增,同时对蒲微防水透气阀也会带来发展,由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DC转换器、变速箱、车灯、ECU控制器等都会有应用蒲微防水透气阀!防水透气阀具有以下作用:防水、防尘防护等级达到IP68。耐化学剂、耐高低温、抗老化等,提高产品苛刻环境中的可靠性。防止结露、结雾,提高产品使用寿命。微散热及平衡压差。提高产品的完整性。2016年将会是新能源汽车激增的一个新起点,蒲微防水透气阀应用也将会更多。 2017年到2020年4年,必须把产量从提高150万辆到最低200万辆,这个成长速度和要求是非常高的,市场的空间非常大,高度确定性。政策规定实际是底线,后期若有补贴和技术升级,很可能超出预期;即使达不到预期,对于上***业和汽车制造业甚至中游的零部件行业都是极大的利好。对新型汽车来说,用锂电池是目前符合政策要求的最合理方式,否则无法满足考核要求。锂电池行业作为最受益的标的将会有持续的利好。 @2019

特斯拉官降不算啥,又一波合资新能源大军正悄然入局!

过去的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饱经风霜,疫情反复导致经销商线下活动无法开展,供应链危机又使得车企被迫停产、减产。原材料价格上涨倒逼成本上涨,车企经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系列危机让行业大呼“太难了”!但在部分燃油车减征购置税、新能源车补贴以及各地方***汽车消费组合拳的助推下,市场也在逆境中复苏,产销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

进入2023年,身处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也是关键之年,社会经历发展重回正轨,汽车行业也正迎来新一轮颠覆性变革,新的发展主题也为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汽车行业将如何发展?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再划重点。

加速行业转型,新能源仍是重中之重

在“双碳”目标以及在产业加速向“新汽车”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低碳等已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键词。

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市占率达到25.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发展目标。

业内普遍认为,新能源市场已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行业进入全面市场驱动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持续助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行业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在《关于保障新能源汽车健康协同发展的建议》中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进一由大做强仍面临较多挑战,包括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电芯标准不统一、竞争加剧和缺芯贵电等导致新能源车企持续亏损,行业尚未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市场结构不合理等驱动导致行业增长动能转弱;关键原材料高度依靠进口,车规级芯片等产品国产化亟待破局。

为此,朱华荣建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用户补能焦虑;推动动力电池标准化,加强下一代动力电池、芯片等技术攻关;政策聚焦中端市场持续发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内外同步,加快推动锂等矿产开发布局。

新晋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冯兴亚则指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但受充电桩缺口大、充电时间长等因素影响,“补电难”的短板始终难以得到有效缓解,这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增长埋下了隐患。

他认为,换电模式作为新能源汽车主要补能模式之一,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我国换电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布局整体落后,换电车型研发投入较少、换电站建设成本高、电池标准规格不一、共享缺乏基础等问题尚待解决。

基于此,冯兴亚建议加快全国换电模式推广的整体布局,研究出台各类对换电模式支持的扶持政策,扶持奖励汽车企业推出换电车型、加大车电分离政策鼓励,在国家取消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后,针对换电车型免征电池部分的购置税。

同时,由牵头组织企业或行业协会加速统一电池标准,并同步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换电试点,在电池规格与换电站标准上统一先行先试,推动汽车电池全面标准化快速落地。

除此之外,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聚焦碳排放,他认为和欧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远低于欧盟,很难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也难以引起企业对碳减排的足够重视和长远规划。

为此,他建议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激活碳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扩大全国碳市场参与企业的覆盖范围;全面普及碳标签及碳普惠制度,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双碳”责任。此外,他还建议加快制定、实施商用车积分管理办法。

供应链问题难解,车企拒绝“卡脖子”

在“新四化”的浪潮下,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汽车产业结构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在“新汽车”时代,芯片车规级芯片的应用需求也变得更加广泛。

众所周知,自2020年底汽车芯片爆出短缺后,缺芯危机仍在蔓延。根据AFS数据显示,截至1月29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已减产约30.46万辆汽车。AFS预计,由于芯片供应不足,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将攀升至279.89万辆。

在此背景下,多位代表也将目标瞄准这一领域,致力于缓解“卡脖子”的窘境。其中,冯兴亚建议大力提高国产芯片的应用率:一是从政策层面加快引导产业转型,推动“卡脖子”及高端芯片的研发及应用,并加大政策***力度,在芯片的研发端、应用端以及汽车消费端等多方面研究和出台针对国产芯片全产业链条的鼓励措施;二是加速完善汽车芯片的配套措施,健全汽车芯片应用保障机制、完善细分领域技术规范和测试标准。

朱华荣则建议,基于市场化机制,完善科研成果到商业化落地的全流程支持政策,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速推动下一代电池和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发展。

不仅如此,在供应链端,原材料价格疯涨,也成为遏制汽车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症结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提出,锂电池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核心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角色。目前,锂电池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上游不足、产业内无序竞争等方面的限制。

为此,刘静瑜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对锂电池产业实行“全行业一盘棋”的引导与管理,加快构建我国锂电池产业有序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保持和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的竞争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则建议,开展动力电池护照及配套政策研究,加强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他还提到,需加快推动电力核算规则与全球接轨。

聚焦数据安全,为智能汽车保驾护航

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中,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进入智能化阶段,已成为业内共识。有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预计会超过30%,而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0%。

在谈到下半场汽车行业如何发展时,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虽然智能网联汽车决定下半场胜负的判断已成为行业的共识,但如何为汽车行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工具,如何培育更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何确定好技术路线,锚定目标,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基于此,今年两会期间也有多位代表委员为智能汽车的发展建言献策。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近年来国家及地方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发展提供了一定法律保障。但由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进程加快及其特殊性,相应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亟待建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法律体系,合力迈向中国自动驾驶“智高点”。

为此,何小鹏建议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加快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落地。此外,他还建议制定自动驾驶汽车保险纲领性规划;鼓励部分地区开展自动驾驶保险创新先行先试;鼓励自动驾驶汽车企业参与保险产品创新。

冯兴亚也认为,现阶段我国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缺乏具体法律法规的支持与规范,建议将自动驾驶汽车立法纳入下一个五年立法规划,探索制定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专项法律。

不仅如此,在智能汽车日益的普及的当下,如何保证数据安全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务之急。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目前国家已发布若干汽车相关的数据安全推荐性国家标准,规范了网约车服务及汽车数据集等部分场景要求,尚无法覆盖到研产供销全业务领域。

为此,他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定义汽车数据分类分级规则,加快制定围绕汽车生命周期和数据生命周期两条主线的数据安全标准,指导产业发展。同时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认证制度、数据安全评级及公示制度,提升行业透明度与可信度。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也认为,中国乘用车行业每年突破1000万辆,对车辆安全性能及用车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大要求,建议工信部牵头完善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出符合中国交通特点的评价体系,梳理汽车网络安全评价与验收标准。

推动车企走出去,稳定汽车消费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格外重要。进入2023年,受补贴退出、消费提前透支、春节期等影响,汽车市场未迎来开门红,为了提振汽车销量,多地陆续推出促销政策,加大汽车消费潜力释放力度。

虽然行业内普遍认为,今年车市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走势,最终实现正增长,但稳定汽车消费仍然是现阶段的热门话题之一。

冯兴亚指出,进入2023年以来,我国汽车消费整体疲软,补贴及减税政策大面积退坡,消费者对大宗商品的消费欲望尚未恢复。我国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二手车流通和报废机动车回收的循环消费拉动不足,市场潜力有待激发。

为此,他建议,国补政策向需求侧战略转型,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实施持续补贴、直接将优惠补贴给消费者,并延续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同时,优化汽车限购措施,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并加快推动二手车市场走向成熟,健全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促进汽车循环流通。

朱华荣则在《关于我国主流燃油车消费税改革的建议》中表示,我国汽车消费税在对汽车产品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征收一道消费税,对促进我国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合理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汽车已从原来的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汽车消费税的弊端也逐渐凸显。

他指出,包括我国主流燃油车消费税政策多年未变,与现实需求存在偏差;我国汽车税费较多,用户购车成本较高;消费税在调动地方积极性方面具有一定挑战。

为此,朱华荣建议将2.0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消费税税率减半。与此同时,建议将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合并,保留一个税种,并增加地方财政留成比例。

尹同跃则将目光聚焦至出口领域。他指出,202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产品性能和质量已逐步拉近与国际市场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但目前,日韩在中国汽车主要海外市场所在国家均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日韩企业也因此享受更多优惠政策,这就造成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为此,尹同跃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单位研究进一步降低整车进口关税,以便争取更加互惠的贸易政策,降低关税壁垒;商务部等部委加速与中国汽车出口主要市场所在国和地区签订贸易协定或关税联盟,制定与汽车有关的关税政策。同时推进与已签订自贸协定国家的第二阶段谈判,将汽车纳入协定目录,加快汽车产品关税互减的进程。

总的来看,走过了不平凡的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逆流而上,走出震荡。进入2023年,市场环境逐步向好。在市场迎来平稳开局的当下,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汽车人也携手为全年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买车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链博会展示花式发电方法

“降了!又降了!哎,‘韭菜’不需要同情……”这是某网友在特斯拉官微的留言。这则自嘲般的感叹起源于Model?3车型标准续航与长续车型官降补贴后:24.99万和30.99万元

我想,特斯拉的品牌魅力和车型技术,随着国产化的不断提升与产能的不断铺开,粉丝和簇拥只会多而不会少。马斯克承诺的“低价”都已经兑现,更有网友说目测标准续航版本还有可能降到22万左右。

被围观的水泄不通的特斯拉2020北京车展展位

豪华SUV新能源车型竞争格局正在不断壮大

对于2020年的新能源市场,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战略将会不断的扩张和铺开,常态化的新能源运作,将成为合资品牌未来车型发展的战略核心,而这种判断更是在参加完北京车展之后再次感到消息明确。合资品牌将逐步形成与中国品牌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一样的竞争格局,并且大有后来者居上的优势!

合资新能源

从政策性介入向产业布局转型

总之,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风向标,特斯拉的这一看似平常的官降行为,恰恰说明了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布局,已经逐步铺开。整个产业链条开始与成本控制和产能相挂钩,而不是初期的试水与政策性进入。对于市场,无外乎最有利的还是消费者,毕竟多一种成熟的选择不是坏事;对于中国品牌来说,真正的压力才刚刚开始。

2020年的新能源车市场将是一个全新的分水岭。

越来越多的合资车企都已进入深度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像丰田入股比亚迪、大众宣布全新的新能源发展战略、豪华合资新能源车形成竞争格局,这一切的变化包含了战略、产品、研发层面的不断推进。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合资匹配已经从待机状态逐步展开。

2020年的北京车展,可以说是车企经过一段时间压抑之后的集体爆发。本届车展除了传统的豪车之外,直播媒体的数量明显增加。除了这些亮点之外,合资车企在今年的北京车展,除了传统的燃油车,新能源车已经悄然占据展位的核心。

中国品牌“弯道超车”的红利

正在不断消失

两年前,说起新能源往往都是中国汽车品牌的专利,或者都会为其单独准备一个展区,以展示中国品牌在此领域的优势。而如今新能源不断和燃油车混合展出,也体现了新能源车发展的全新姿态。

代表中国品牌新能源后起之秀的ARCFOX?αT

高价杀出的高合HiPhi?X

除了在能源结构方面与燃油车有所差异,在大部分情况下,车企都希望淡化这种差异。让消费者在意识形态上,认同纯电插电车型已经和燃油车一样,成为我们购车的主流选择。

新能源主角与主场的迅速转换,从合资车的被动到与中国品牌平分秋色,并且大有赶超之势,让人不禁感叹中国汽车市场变革之迅速,也不过几年光景,中国品牌的新能源优势就显得有些暗淡。从弯道超车,到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就是对合资深度入局新能源市场的最贴切形容。

这也让让很多人感觉到,新能源市场的技术竞争才刚刚开始。随着中国品牌新能源制造泡沫的不断消散,头一批竞争当中的车企已经从增量变为存量竞争。

野蛮劣性竞争的背后的资本运作,最终导致了一些疯狂的造车新势力在这场PPT造车大战中倒下。留下的不能说英雄,但至少算硕果仅存。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整体格局已经逐步从乱世到天下三分之势,已经默契的形成造车新势力、合资、中国三股新能源牌局。对于行业来说,我们已不再处于造车新势力的迷雾当中而深感焦虑。三股造车势力,正在有序进入各种的渠道。

悄然浮出水面的氢能源帝国

在本届北京车展,现代汽车集团展示了氢能源技术。其实近些年大家一直在说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车企,在中国的氢能源推进十分迅速,但其实韩国车企在氢能源商业化布局上,同样拥有不俗的实力。

早前,韩国就曾宣布,在向零排放能源转变的过程中把培育氢能经济作为韩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之一。

据资料显示,2018年韩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量为2000辆左右,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600万辆,其中氢动力出租车、巴士和卡车的数量将分别达到8万、3万和4万辆。

从技术和产业角度看,韩国在氢能源方面,已经快速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而这些技术短期内是否会带入国内不得而知,但可以预见韩国人已经在象征新能源明日动力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商业资产。这对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不无有借鉴。

在2020年北京车展现代汽车展位,就出现了NEXO氢燃料电池车。作为全球首款量产的氢燃料电池专用SUV车型,NEXO在外观上延续了现代FE?Fuel?Cell概念车的设计元素。

从HEV、PHEV再到EV

丰田的循序渐进

丰田中国在本届北京车展上也展示出了:“START?YOUR?IMPOSSIBLE(向不可能说不)”的主题,全方位电动化亮相。

丰田在电气化方面一直以预研在前,商业化求稳的发展思路。不过即使这样,在9年多的时间里,丰田在中国的HEV车型已经销售超过了100万辆。丰田正在不断从HEV转向PHEV与HEV车型的规模化投放。

而在远端,丰田同样是氢能源大户。可以说,在新能源领域,丰田作为传统车企是最具有技术主导优势的车企。?

本届车展上,丰田在EV方面展示了今年全球首发的量产纯电动车型C-HR?EV/奕泽?E进擎。C-HR?EV/奕泽?E进擎搭载了54.3kWh的大容量电池包,其13.1kWh/100km的电耗性能达到了同级别领先水平,在NEDC工况下,续航里程可达到400公里,同时0-50km/h的加速时间为3.4秒。?

不仅如此,在消费者最关心的电池安全方面,丰田充分利用HEV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电池包与车身的一体化设计”、“电池包内部零件的多重监测”等方式,确保电池包内外的安全。

从总体趋势看,日韩系车企占据了北京车展新能源车的主流。当然作为电动车技术又一个主力分支,美系车同样在此领域已低调但不低能的表现出类拔萃。通用汽车目前已经推出覆盖雪佛兰、别克品牌的多款纯电车型,“微蓝”新能源子品牌的展出就是别克在中端市场的最强反馈和行动力展示。

日产纯电动跨界SUV车型-日产Ariya

本田展出的CR-V?PHEV车型

电动版Jeep牧马人

福特纯电SUV?Mustang?Mach-E中国首秀

上汽通用汽车北京车展展出了庞大的新能源车型阵容

此次车展,Jeep展出了电动版牧马人,福特全球首款先锋纯电SUV?Mustang?Mach-E也迎来了中国首秀,对于开辟各自全新的细分市场,展现品牌进取创新精神,这无疑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红点观察

合资品牌逐步进入新能源发展的快车道。产品逐步从试水和政策性产出,转变为产业化的布局。反应在产品端,不论是技术、成本、价格都表现出与中国品牌相匹敌的产品优势,再加上合资品牌成熟的纯电技术积淀,悠久的品牌价值加持,我们认为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在未来,会逐步向燃油车领域一样,重新找回主角光环。

对于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来说,还将面临种种挑战,首先是如何发展和延续“弯道超车”带来的短期红利,如何在合资品牌加入竞争深水区之后,还能将自身差异化优势转化为竞争力,值得每一个中国品牌去思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链博会展示花式发电方法如下:

在清洁能源链展区,一批中外行业巨头,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伞梯式结构降落伞组,能升到千米吸收高空风能;弱光发电的太阳能电池,即便在展馆里都能实现太阳能发电;纸片厚的高纯晶硅,通过它,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不断提高。

扩展资料

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聚焦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于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新国展)举办,主题为“链接世界,共创未来”。

五大链条

1、智能汽车链

展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核心原材料、关键元器件及动力系统、智能驾驶、初创电动车企集成产品等上中下游关键技术和产品,融合充电服务、汽车金融等服务,聚焦电动化、智能化创新发展,增进产业内部合作、跨界融合、共享。

2、绿色农业链

聚焦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及产品,重点展示研发、绿色农化产品、智慧农业应用、现代智能化农机设备、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制成品,并配套展示农业相关的金融、物流、销售等服务。

3、清洁能源链

聚焦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智能电网、传统能源低碳化、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动态和新趋势,促进多能互补、融合发展,助力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4、数字科技链

展示数字科技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及科技赋能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与应用产品,以底层技术变革、中层产业孵化、上层应用场景为主线,连接起创新端、产业端和应用端,全链路呈现数字经济的关键环节与重点内容,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升级

5、健康生活链

展示健康产品及服务产业的关键环节产品和技术,以及中医保健等传统特色产业,覆盖从出生到养老的完整健康产品和服务链条,呈现健康生活领域的前沿理念,特别是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促进大健康领域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标签: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