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汽车年报-领克财报

tamoadmin 0
  1. 即将回归科创板募资204亿,谁能阻挡吉利的扩张步伐?
  2. 与沃尔沃业务合并重组,吉利汽车会再成股民的香饽饽吗?
  3. 吉利与戴姆勒发力混合动力系统,双方是认真的吗?
  4. 吉利2019年财报:现金流充足,研发成本激增59%
  5. 柳笛浅析吉利投资,吉利这些年到底花了多少钱

从高调的发布蓝色吉利行动,到“东半球最好的电动车”,五年来,吉利的这一宏大新能源战略目标随着吉利新能源销售公司总经理郑壮的出走也暗示着蓝色吉利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坎坷。

历经北京现代、驻足过长城汽车的刘智丰能否继续支撑起这个梦我们尚不得知,但攀爬至自主品牌头把交椅后的吉利就好似踩下了刹车键。

蓝色吉利行动基本失败

领克汽车年报-领克财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记得2015年吉利雄心勃勃发布的“蓝色吉利行动”吗?这个五年的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体销量的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35%。

彼时的李书福坚信,用5年时间,吉利定会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彻底转型。

如今,2020已经过半。据吉利发布的2019年销量数据来看,其全年销售汽车超过136万辆,位居中国品牌销量第一,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11.3万辆,占比不足10%。

上半年,吉利新能源总计销量18020辆,占上半年总销量的3.4%。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这可怜的数值,还有一部分是被吉利自家的“曹操专车”等网约车平台和渠道内部消耗。

对外,吉利是销冠,是一哥。对内,“蓝色吉利行动”失败。

犹记去年4月11日晚吉利在新加坡的全新新能源几何品牌的全球发布会,其首款车型几何A更是号称“东半球最好的电动车”。

用“雷声大雨点小”形容几何A再合适不过,其”油改电”和帝豪系列“换标换壳的出身也备受消费者争议。数据显示,2019年吉利几何A的累计销量为1.2万辆,对标车型广汽新能源Aion?S的销量为3.2万辆。

而结合2020上半年的销量情况来看,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几何A上半年销量不及Aion?S的十分之一。

这或许也是郑状出走的直接原因,总得有人要为后果扛单。

事实上,在纯电方面吉利的新车型推出较为缓慢。吉利新能源2015年推出帝豪EV车型,沉寂两年,2018年帝豪GSe上市,两款车型均为“油改电”。几何的GE平台,事实上也不是一个从头打造的全新纯电平台。

诞生于吉利GE2.0纯电专属平台的几何C,将于此月上市。在几何A市场反响平平之后,这款新车也将是重新检验几何汽车市场度的重要车型。

变相裁员何去何从

还记得从2017年以来吉利汽车疯狂招人的故事吗?那时候,因规模扩张野望带来了人才缺口,吉利汽车把招聘发到中国一汽、长城汽车、神龙公司,甚至是国际零部件集团

坐落于盐城的现代摩比斯曾在2017年5月透露,吉利以更高薪水挖走了一个团队。

这几年,吉利杭州湾研发总院团队迅速扩充至8000人以上。吉利全球建立4大研发中心,分别是杭州、宁波、瑞典哥德堡和英国考文垂,在上海、哥德堡、巴塞罗那、加利福尼亚又部署4大造型中心,研发工程技术总人员达2万人。

非官方渠道统计,吉利全球员工已达到12万人。横向数据里,中国一汽2019年总员工数为14.2万人,后者体量在去年近350万辆。即便如此,后者也常常被指称人员冗杂。

但是,对于吉利,即使有着如此庞大的人员体系,疫情横肆当下,各大车企降薪裁员引起行业震荡之时,吉利汽车“不裁员,不减薪”宣言还是赢得一片好评。

但故事的走向总不是那么完美。

近期,有关吉利汽车被称变相裁员话题发酵。知乎上,有多位人士透露,吉利汽车将原有2521业绩考核机制升级为2422,其中有20%员工将被评为C级,认定能力不胜任岗位,或派驻一线或进行无意义的培训,有称之为“蓝海”,称之为变相裁员。

这几年,你总能在不同地方看到吉利不同身影,它被谈论“水军”存在,它卷入过“黑公关”,它和威马打过官司,它也出现在武汉疫情救助一线,它联袂杭州亚运会,它准备发射卫星进入太空……无论主角还是配角,它似乎占得很满,出现在媒体头条。

这正常吗?不免有些急功近利。

现在的问题是被指称“变相裁员”将何去何从?又为何出现这样的麻烦局面?

或许我们要追至20200战略——那个高歌猛进之后继续扩张的野望。

20200战略野望的失利

2016年11月5日,在吉利控股集团创业30周年庆典晚会上,吉利汽车集团正式发布了“吉利汽车20200战略”:吉利汽车集团到2020年实现年产销200万辆目标,进入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同时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受人尊敬的中国汽车品牌。

就目前来看,完成这一目标显然已是奢望。

据统计,2019全年吉利品牌含领克总计销售136万辆,今年上半年,总销量为530446辆,仅完成了年初制定全年141万辆销量目标的38%,距离其战略目标200万销量更是相差甚远。

于是,吉利汽车不得不将200万辆的销量目标推迟了5年。吉利汽车将此归咎为“中国及世界汽车市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2014年,长期保持稳键的吉利汽车遭遇史上第一次销量滑铁卢。2014年吉利汽车乘用车累计销售42.58万辆,较2013年同比下滑22.5%。销量直接跌回四年前的水平,即低于2011年水平。

在“20200战略”中,还有一个数据也应该被重点关注:吉利汽车规划在2020年达成1750家经销商规模。

目前可查到的数量来看,截至2018年2月底,吉利汽车在全国的经销商总数为868家。这意味着到今年年底,三年的时间经销商数量需翻一倍,这多少也有些天方夜谭。

这些年里,吉利汽车几乎没有停下扩产脚步。从浙江台州、宁波,到中部的成都基地,向北而行的陕西宝鸡、张家口基地,吉利汽车纵横捭阖之间,纷纷落子。

据不完全统计,吉利汽车整车产能已超过240万辆。从第一个台州临海基地开始,吉利在过去二十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建设不少于20家整车工厂,总产能或高达300万辆。

相比于2019全年吉利品牌含领克136万的年销量,产能利用率并不高。

据吉利汽车2019年年报显示,只涉及吉利标车型生产的规划产能已达到210万辆,照2020年141万辆的销量目标,其产能使用率也为70%。这在行业内也不是一个安全的数据。

最后

有人说,吉利的发展踩过所有坑,其优秀在于迅速意识到不足并调整,从坑里走出,比如冒然出击高端、多品牌战略。但这一次站在150万辆这个全然不同规模,全球市场下行,又有疫情突袭的情况下,风又会往何处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即将回归科创板募资204亿,谁能阻挡吉利的扩张步伐?

 本文尝试下梳理下复杂度很大的长城汽车投资逻辑。

  市场看空的逻辑在哪里

 长城H貌似很长时间都是港股做空第一股。我理解的几个看空点,也没有渠道去获知他们看空的逻辑。

 1、产品相对单一,最初通过切入SUV蓝海到现在的红海,面临宝骏、博越、传祺、领克等强大竞品,高毛利舒服的日子肯定回不去了。后续博弈会越来越强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而且公司除了继续踏实提升产品竞争力外,没有好方法能结束目前这个竞争格局。这个就带来了后续不确定性风险。

 2、新能源的布局的落后。长城年报上自己也说的很清楚,加大研发力度,逐步掌握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长城在混动技术上是不错的,但是纯电动布局比比亚迪、吉利等确实属于晚的。

 3、能耗积分问题。长城2016年是-23万积分,2017年-10万积分应该有吧,而积分具体交易价格没有公布出来。费用预期有个不透明。在不透明的数据下,容易有放大的想象力效应。

 4、我国汽车市场开始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去年3个多点。今年估计更低,而在去年SUV还有10多个点的增速中,长城基本是0增长。市场对后续长城发展预期不好。

 5、汽车行业通病,当车企竞争力一旦下滑走下坡路,虽然PE不高,但是巨大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想变现很难。以及每年为了保持竞争力,不但的大规模研发投入等。赚了钱必须继续大量投进去才能进一步保持竞争力。

 我想到的是这几个核心风险点,是否我们更应该敬畏市场,跟随市场走。当市场有巨大看空量时,可以晚点等反转点确实从图形上走出来时再介入。这个逻辑是否正确不知。

  跟踪长城汽车的关键点

 1、成本费用

 这几天在反思长城汽车时,让我继续放心持有,必须要用数据来证明才行。长城年报一直没有看,平时只通过产销量来跟踪。这几天翻出17、16长城年报认真读了一遍。类似车贷金融向好、三费提升、现金流为负问题,就不说了(这些问题不说不代表不重要,我阅读财报很慢,主要财务水平差,我会把关注的问题都记录,反复对比是否跟论坛分析的一致,一致就不再单独提了)。论坛里已经很多帖子了。我看完后最关心的问题就是2、3季度营业利润下降的真实原因。通过做下图,把每个季度的销量、几个关键费用都列出来,发现的原因已经列出来了:

 通过数据确实证明了4季度已经开始实实在在反转了。这个单点逻辑是没问题的。

 2、通过公布的产销量数据跟踪

 产销数据有几个好的跟踪方法,一个是测算营收。看2018年1季度营收250亿左右,营业利润23亿左右应该有的。不会再出现极端5亿这种了。

 一个是库存跟踪逻辑

 通过14年开始的累加库存开始算,很明显在16年11、12月份时积累大量库存,到17年10月份开始才下降到较低水平。这个数据跟17年财务数据也基本对应了。

 反过头来看,跟踪汽车股,看来核心还是产销量,盯着产销量变化,以及关键竞争对手产品产销量。是否比行业增长滞后,竞争对手是否变化等因素。

 还有下面一个,跟踪具体产品变化的,看的出长城虽然总量没增长,但是高价车占比在提升,而这一点吉利也就只有领克。长城的wey以及H9表现还是不错的。量保持住下,当价格上去了,营收、利润应该也会更好。

 我目前学习总结到的跟踪长城的具体几个关键点就这几个,具体其它很多细节如:更细的'类似物流费用、皮卡发展、氢燃料、智能驾驶领先等,这些都不是关键因素,本身长城汽车已经证明很优秀,这些细节点相信会做好。

  长城机会在哪里

 谈机会前,再强化下市场长期以来的做空逻辑,目前最新的大风险俄罗斯卢布贬值风险,长城汽车市值管理态度等因素。心态平和了,再看看好的地方。

 1、新能源积分问题,16、17年累计的今年会解决。18年积分问题,跟长城投资部咨询了,到18年问题不大。以及新能源通过和宝马合资,后续几年会逐步改变。

 2、强产品开始冲击15-20万市场,目前wey产品力还是很不错的,上市以来数据很不错。

 3、最大的机会,目前的市值的低估。港股560亿人民币市值。港股属于不见兔子不撒鹰,外资估计不见到明确报表利润之前,不会撤退。目前通过17年4季度、18年1季度数据来看,是没问题的。只要后续几个月保持住销量,18全年保守70亿利润,市场估值应该会回归。上汽集团近4000亿市值11PE,吉利汽车20多PE,广汽集团1500亿市值 14PE。是否有大的增长不确定,起码已经属于偏低估了。有很大的安全边际了。

与沃尔沃业务合并重组,吉利汽车会再成股民的香饽饽吗?

吉利回归A股进入倒计时。

9月1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科创板IPO申请已经获得上海证券发出的确认受理函,这意味着科创板开市一周年,终于迎来了整车第一股。

与广汽、长城、东风、北汽、比亚迪等在港股上市的车企比起来,吉利是回归A股较晚的一个。从2005年港股上市到2020年回归A股,吉利汽车耗费了整整15年时间。

15年里,吉利有许多机会回归A股,但都不为所动,而在一边静观广汽长城们轰轰烈烈搭建A+H上市平台。这一次,吉利怎么就动心了?

在回归A股之后,作为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典型的吉利,下一步又有什么?

快速扩张?风光之下承压不小

吉利汽车这些年无比风光。

自收购沃尔沃、并成功盘活这个瑞典豪华汽车品牌之后,吉利汽车就走上了“车”生的巅峰。

销量上,从2017年开始,吉利汽车一举击垮稳坐“自主一哥”宝座多年的长安汽车,三大品牌分别以124.7万辆?、150.1万辆和136.2万辆的销量连续三年问鼎自主销冠。

品牌布局上,除了销量主力吉利、领克,有通过收购而来的沃尔沃、路斯特、宝腾,还有枫叶、极星、几何、***art等新能源品牌,旗下子品牌数量多达十几个。

在燃油车领域,吉利对标斯柯达捷达,领克对标大众,沃尔沃对标奥迪,路斯特对标保时捷;在商用车领域,吉利通过远程汽车、伦敦出租车公司对标大众商用车;在新能源领域,枫叶、极星、几何、***art?4个品牌覆盖高中低各个细分市场。这样大而全的全领域布局,在中国车企中绝无仅有。

甚至,吉利控股还通过Terrafugia(太力飞车)及Volocopter两家公司布局空中出行服务领域,“上天入地”无所不及。

但在这些光鲜成果和数据背后,吉利控股也有难言之隐,那就是快速瘪下去的钱袋子。

收购沃尔沃、宝腾(49.9%股份)、路特斯(51%股份),入股戴姆勒(9.69%股份),与戴姆勒合资运营***art,多年连续买买买,花费不菲,其中光收购戴姆勒9.69%的股份就花了90亿美元(近570亿人民币)。

研发投入上,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的投入分别为56.46亿元、61.79亿元、54.51亿元和?21.84亿元,累计支出194.6亿元。

光2019年一年,吉利办的大事就包括:

投资90亿元在武汉开设新厂生产路特斯汽车;

与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联合运营和推动***art品牌转型,双方各持股50%;

总投资约3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研究院项目签约落户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

吉利子公司上海华普国润将与LG化学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88亿美元(约12.8亿人民币),双方各持股50%;

投资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

与戴姆勒出行股份公司在杭州启动高端专车“耀出行”,?双方各持股50%。

加上最近几年新推出的领克、几何、枫叶等子品牌,吉利从以前品牌、产品相对单一的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家大业大的准世界级汽车集团。

但是,快速的扩张也给吉利带来资金上的巨大压力。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车市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销量连续两年下滑,加上突发疫情的影响,即使是“自主一哥”吉利汽车也深受影响。

2017-2019年度,吉利汽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4.93亿元、124.63亿元、82.15亿元,其中2019年大幅下滑35%。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的冲击下,吉利汽车净利润只有约23亿元,同比大跌43%。吉利汽车还在年报中表示今年会成为集团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同时将今年销量目标下调了6%。

虽然吉利汽车目前还拥有190亿元以上的现金储备,但后续产品研发、品牌运营甚至收购项目都需要不小的支出,加上家大业大,十几个品牌嗷嗷待哺,在2020年净利润大跌的情况下,吉利必须有更长远的打算。

扩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是吉利不得不为的一步棋。

回归A股,是吉利汽车目前最好的选择。

根据《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相关规定,已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若要申请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其市值须满足两类标准之一:一是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二是市值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这一政策,为已经掌握了底盘、动力总成、新能源、智能驾驶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吉利汽车回归A股市场提供了条件。

截至9月2日收盘,吉利汽车在港股的总市值为1732.99亿港元(合人民币1526.4亿元),此次申请在科创板上市,满足的标准是第二类。

根据招股说明书,吉利汽车拟发行不超过17.32亿股(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占发行后股份总数不超过15%。本次发行股票种类为人民币普通股(A股),每股面值0.02港元。

此次登录国内科创板,吉利汽车拟募集资金204.25亿元,其中200亿元将用于新车型产品研发、前瞻技术项目研发、产业收购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分别将使用募集资金80亿元、30亿元、30亿元和60亿元。

也就是说,研发将占去募集资金的大头。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和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形势,吉利汽车需要不断的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保持公司的创新性和技术优势。”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安聪慧此前曾公开表示,吉利汽车正在加速向科技公司转型。

30亿元用于产业收购项目,说明吉利的买买买并未划上句号,也可能已经用了意向目标。

近几年,但凡有车企/品牌爆出将被收购的传闻,比如阿斯顿·马丁、宾利、拜腾、力帆,买家之中几乎都有吉利。

最近炒得最为沸沸扬扬的就是收购力帆,据称力帆股份将仅保留摩托车板块业务,其余部分将由吉利汽车接盘,虽然当事双方都予以否认,但仍然止不住舆论界的各种揣测。

吉利预留30亿元的产业收购项目费用,未必用在力帆身上,但相信吉利的收购之路仍会继续,而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将是其接下来布局的重点。

此外,吉利还预留了60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也表明吉利对目前的现金储备不够满意,拥有十几个子品牌的吉利,无论是品牌运营、产能扩张还是渠道拓展,都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作为一家准世界级汽车制造公司,吉利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而是要做国际一流汽车企业,同时也是出行科技企业。

登录科创板、回归A股,只不过是吉利汽车远大梦想的小小一步棋,但吉利的新一轮扩张,将由此扬帆启航。到时,我们将看到吉利更多的筹谋布局和具体行动。

船大掉头难,吉利汽车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会更大,但愿李书福能走好每一步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与戴姆勒发力混合动力系统,双方是认真的吗?

面对汽车业的潜在“浩劫”,敏锐的台州人,又一次有所行动,而且是雷厉风行。这次行动,对吉利汽车持续低迷2年多的股价,可能成为“二级助推器”。

2月10日,吉利汽车(HK:00175)发布“内幕消息”:该公司管理层正在与沃尔沃汽车AB公司管理层进行初步讨论,以探讨通过两家公司的业务合并(“建议交易”)进行重组的可能性。合并后业务将于香港和斯德哥尔摩上市。在不少人看来,这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大”,此举或将让中国汽车业诞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汽车巨头。

受此消息影响,2月11日,吉利汽车高开,盘中较前一交易日最高涨幅逾11%,截至下午收盘,报收14.48港元,上涨5.69%;2月12日,其股价继续上涨至14.72港元,涨幅1.66%;但该数字与吉利汽车2017年11月股价最高值相比,仅为后者的一半。

与沃尔沃潜在的业务合并,不禁让市场投资者与众多机构重燃对吉利汽车的热情。至少,诸如华创证券迅速地给予吉利汽车“强推”评级,野村、西部证券等券商,则给了“买入”评级。

所以如果该交易实现,这个代号(HK:00175)的股票,会再次成为投资者的香饽饽吗,它的股价又能飙升多少?毕竟,香港资本市场非常看重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

汽车K线将从以下三方面对吉利汽车为何此时会公布“内幕消息”,以及该交易可能实现后的意义与前景进行分析。

首先,从行业大格局来看,世界汽车产业巨变加速,这是传统汽车制造业资本化最后的窗口期。

不难发现,十几年历史的特斯拉,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股价市值最高翻了6倍多,比美国汽车“三巨头”中的通用汽车与福特汽车总和还多。这从侧面表明,传统汽车制造业除非你有丰田汽车那样的规模、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能力,或者你是行业新兴领域的独角兽,否则,资本凭什么找上你?

众所周知,早在2018年,英国《金融时报》就指出,沃尔沃可能将于当年年底进行IPO,其估值有望达到300亿美元,首选地是瑞典斯德哥尔摩,此后将于香港进行二次上市。

可最终由于各种因素,没有独立成功。面对全球汽车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尤其是最大汽车市场中国“阶段性调整”,与其说这是一次产业动荡,笔者认为这更是一种蕴藏危险与机遇的“衰退”(与宏观经济下行对应)。

因此,李书福和吉利集团,以及投行机构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与吉利汽车业务合并进行重组,能够加重砝码,通过资本运作使多方受益。尤其对于上市公司吉利汽车而言,与沃尔沃业务合并进行重组,在当前市场环境低迷,经营压力非常大的时期,能为其注入优质资产;届时,公司整体市值也将得以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纾解吉利汽车潜在资金压力。

10年前,吉利集团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抓住机会,从福特汽车公司手中得到沃尔沃汽车100%股权和控制权。彼时沃尔沃销量下滑,陷入亏损,缺乏新车型和先进技术。

不过,根据2月6日沃尔沃汽车公布2019年财报,该公司去年营业收入为2741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7.9亿元),营业利润为143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03.2亿元),较2018年微增。对于吉利汽车,沃尔沃是一个不错的标的,但缺一个好的资本故事。

根据沃尔沃较早前公布的销量数据,2019年其全球销量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连续6年实现增长。目前,沃尔沃完成了全部新产品迭代更新,产品线比较完善。可是从长远来看,其需要更多前瞻性的先进技术与产品,来保持品牌竞争力。

而吉利汽车2019年中报显示,其去年1~6月营业收入为475.6亿元,同比下降11.45%,净利润为40亿元,同比下降39.89%。2019年,吉利汽车销量为136.15万辆,同比减少9%,业绩有所下滑。这也是吉利过去五年多来,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中国经济和汽车市场下行,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甚至更久,对该行业所有企业进行无差别攻击,每家企业都需要考虑如何开源节流。

一方面,吉利汽车在中国市场布局广泛,同时也已把海外市场作为战略市场对待,除了发展中国家,其已经制定了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规划,而这均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所以,与沃尔沃的更深层合并进行重组,对稳定“大吉利”的基盘与势头,有重要意义。

吉利汽车指出,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将可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作用,以应对未来挑战。此举将保留吉利、沃尔沃、领克和极星每个品牌的独特性;拟将合并后的业务于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以使其能进入资本市场。

笔者认为,实际上此前吉利与沃尔沃合并发动机业务,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两者实现全面业务合并的较强可能性。这将给吉利汽车与沃尔沃后续研发提供资金保障,也能进一步提升吉利汽车硬实力,中长期而言,算是一个重要的利好和稳定信心的举措。

第三,从企业品牌层面来看,若合并业务后处理得当,对当事方实际上是多赢。

有人认为,如果业务合并重组,长久对沃尔沃品牌并不利,相反吉利品牌,以及吉利汽车旗下高端品牌领克将从中获益。

不过,汽车K线认为,于沃尔沃来讲,虽然总体销量依然保持增长(尤其在中国市场),但与宝马、奔驰和奥迪相比,还要翻3倍多才能赶上。与吉利的业务合并,将加速沃尔沃本土化进程,提高购等环节效率、降低成本,而吉利则能如愿以偿进入世界前10大汽车制造商。

更重要的是,作为吉利旗下高端品牌,过去三年,领克品牌依托吉利与沃尔沃协同效应,与联合研发的CMA基础模块化构架,具备了全球较为先进的技术、供应商体系和生产制造标准。不仅如此,借助沃尔沃在欧美成熟销售网络渠道经验,领克全球化布局也将得到实质推动。

不过,截至2月10日,双方尚未制定建议交易的具体时间表或详细,建议交易一旦实现,将受限该公司及沃尔沃汽车各自董事会和股东的批准,监管机构的批准以及当时市场情况。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2019年财报:现金流充足,研发成本激增59%

尽管是广州车展时期,可是下面这个消息还是突破了重围,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11月21日,戴姆勒股份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日前联合宣布,拟就一款用于下一代混动车型技术的高效动力系统展开合作。合作方拟共同开发混合动力系统解决方案,以打造规模效应、提高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预计合作领域将包括工程研发、购、产业化及效率举措等。

双方将利用其全球研发网络,共同开发用于混动技术的下一代汽油发动机。该发动机将于合作方在欧洲和中国的发动机工厂生产,有可能被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及其在华现有合作伙伴用,并用于包括沃尔沃汽车在内的吉利控股旗下的丰富品牌组合。该发动机从中国出口海外也将是可能性之一。

这个消息就算在投资圈,也是一个大消息。吉利的股票肯定又要来至少一个涨停。

而处于汽车圈的我,当然关注的是新能源和技术这一块。

吉利蓝色受阻,需要破题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圈,比亚迪是****,是旗手,它拥有全面的三电系统,有燃油、插电和纯电统吃的e平台,还有前不布的阿特金森发动机以及相关的混动技术;而其它的厂家,都是后来才进入新能源这一块,普遍都是在做48V轻混和纯电。因为最难做的就是插混,而且插混并不如纯电那样可以带来更多的碳中和。你一定会说,纯电就不难做了吗?相对插混是容易了些,因为无论电池还是电机都有供应商,管理系统可以买,也可以高薪挖人来做。这些人从哪来的?比亚迪就是一个新能源的黄埔军校。记得有一年吉挖了比亚迪一个纯电老总,王传福甚至在开会时哭了起来,他说他没法给员工高薪,而外边这些企业却是给得起的。

接着说正话,吉利虽然在2015年就放出了蓝色吉利(其中一条是实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但是这个却像阳光下的泡沫一样,无声无息了。中间甚至收购了知豆这样的企业,想利用知豆来抬升一下纯电车的销量。当然也是失败了,知豆甚至还爆出了骗补的新闻。而他们的几何品牌也做得不太顺利,A和C都没有什么销量。至于插混,吉利真的没有。只有几款车用了48V轻混系统,但是,聊胜于无。

所以,现在跟戴姆勒合作开发混合动力系统的消息,可真是一剂合适的药方,正对了吉利没有插混技术的病。真是瞌睡遇到枕头,再合适没有了。

还不仅如此,吉利的产品如果用了这些动力系统,品牌力上将会无形中又提高不少。考虑到产能的问题,估计还是领克优先,沃尔沃次之,吉利品牌再次之。

吉利素来善于借力,辗转腾挪

很多人都会感叹,吉利真是想什么就有什么。其实,这一切都是得了吉利到处并购的光。从前,想尽一切办法都要收购沃尔沃,甚至业界认为是蛇吃大象,但是,他成功了;后来,又想跟奔驰-戴姆勒拉关系,但是理所当然被拒绝了,可是吉利是谁呀?怎么会轻易认输?于是,又悄悄地在资本市场购买了戴姆勒的股票,2018年2月24日,戴姆勒集团不得不透过官方网站宣布,欢迎李书福成为长期股东。据说,总计李书福耗资数十亿美金,收购了超过1亿股的股份?(103,619,340股),也就是9.69%的股权,成为戴姆勒集团现行第一大股东,有表决权的股东。

既然是第一大股东,当然就可以做自己的事。这就叫资本在讲话,傲骄如戴姆勒也不得不听。所以才有今天的没有混动技术,就有戴姆勒协作研发的事。

而且,还有重要的一点,吉利需要戴姆勒为它的新能源背书,如同沃尔沃为领克背书一样。

戴姆勒意在纯电,并没有混动技术

戴姆勒早在2008年投资5000万美元拿下了特斯拉电动车公司9%的股份,并在2010年和中国比亚迪汽车合资成立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

当时,说的是特斯拉帮戴姆勒共同开发***art和B级纯电动车。但特斯拉只是戴姆勒的一个供应商。随后,戴姆勒在2012年就开始减持特斯拉股份。当年6月,戴姆勒抛售了其所持股权的40%,但仍保留的第三大股东位置。戴姆勒当时虽然没有对此作出解释,但在两年后的纽约车展上,奔驰美国总裁史蒂夫坎农直言特斯拉未来市场比较有限,一旦像奔驰和保时捷那样的汽车厂商进入豪华电动汽车市场,特斯拉的将来就是未知数。10月21日,当特斯拉的股价从历史最高的291美元,一个月内直线下跌至235美元时,戴姆勒作出了全部清空股份的决定,高达7.8亿美元。

有人认为,戴姆勒对特斯拉的投资更多的是出于投资获利的考虑。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是不是可以认为,就算与特斯拉合资,也并不能取得相应的纯电技术?跟比亚迪的合资公司腾势也差不多,双方都是对等地投入技术和资金,但是多年来也就两款车型,合资公司也不温不火,是不是双方都想从对方那里套得一些技术,但是却双双落空了?

后来,奔驰在纯电方面投入不小。而且能够看出,奔驰的新能源方向定在了纯电方向。

2016年9月底,奔驰最接近量产的纯电动概念车Generation?EQ在巴黎车展正式亮相,并于广州车展亮相。在奔驰2025年以前的里,其纯电动车子品牌"梅赛德斯奔驰EQ"将拥有超过10款纯电动车型,并使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到新车销售的25%,将重点投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设备。根据戴姆勒2016年年报,到2025年,戴姆勒的新车15%至25%将会是纯电动汽车。

这个目标有点激进。跟吉利有点殊途同归:大家都急于转型到新能源上来。

在2020年1月11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德汽车产业峰会上,戴姆勒大区执行副总裁冷炎表示戴姆勒准备用20年的时间,到2039年实现所有汽车新汽车产品零排放;到2022年,在欧洲实现车辆生产碳综合,在工厂使用的电力将百分之百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和插电混合式动力的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份额的50%以上;到2039年,实现全部乘用车型碳中和。

在车型投放上,奔驰2019年11月推出了EQC,同时推出了全新一代纯电动SUV,再就是跟吉利的合资公司将会推出纯电***ART。

看得出来,戴姆勒确实更乐意在纯电上发力。因为碳中和的原因,当然纯电比插电来得更直接。而插电这块,确实在技术上乏善可陈。跟吉利协作,倒也不坏。

戴姆勒和吉利都没有混动技术

我们都知道,混合动力技术是在纯电与燃油车之间的一个过渡。在燃油车占大头,纯电占小头的今天,其实插电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其技术有些复杂。所以,很多公司并不会去做它,只有比亚迪在做。谁知道哪一天,哪一个技术方案占主导?但是有可盐可甜的插电总是不坏的。这一点,一定是吉利和戴姆勒共同的看法。

当然是否真的能如吉利所愿,还有着很大的变数。合伙生意难做,除非有利益捆绑,并且有合适的利益分配规则,如南北大众,南北丰田那样。但是,目前为止,双方并没有要成立这样的合资公司,连腾势都不如,只是一个合作;?"工程研发、购、产业化及效率举措"为合作领域。双方真的要合作,也是有许多的问题要落实。研发成果是商业机密,双方怎么可能向对方公开?如果不是一个研究实体,要实现研发技术共享就基本不可能。

所以,双方需要有下一步的动作。希望不是头脑一热,就抛出这个主意,过后不了了之。

这次的协作,因为双方都没有混合动力技术,吉利想要借助戴姆勒的高贵,戴姆勒也许是想要中国更广阔的插电市场,也许是为了补足自己的短板,但是补短板肯定不必跟吉利一起,又不是没有钱;也许是因为资本的力量不得不为之,反正研发出了这样的动力系统,也是自己所需要的。

多年的经验,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次协作是吉利更上心的合作。哪怕将来是吉利出了更多的资本与人力,吉利也是愿意的。

助力吉端化

为什么?

为了高端化呀。如果这个混合动力系统的合作真的能落实的话,这戴姆勒-奔驰就又成为了吉利新能源的背书了,如同沃尔沃是领克的背书一样。虽然混和动力与纯电技术是两条路线,但是都属于新能源。在纯电还有待于开拓的情况下,其实插混是个不错的选择;像宝马,之前甚至搁置了自己的纯电平台,只在燃油车的基础上,油改电。再说插电与纯电并非井水不犯河水,像比亚迪干脆弄个e平台,把燃油、插混和纯电打通了。

所以,不排除吉利和戴姆勒也做出这样的技术平台的可能。

近年来,随着特斯拉和新势力如蔚来等的成功,不少企业都把自己的高端品牌定位于新能源和纯电。比如长安就是这样打算的。而吉利虽然有了领克这样高于吉利品牌的品牌,对于一个有着宝马奔驰情结的李书福来说,他要的肯定不止是领克,要的也不是吉利品牌下的低价格低利润。

如果有个类似的e平台,又有戴姆勒加持,吉利旗下所有品牌都会平地高升一个档次的。

这一点一定不要小瞧。就算是领克这样的品牌,都是其它企业羡慕的对象:目前为止,所谓的自主高端车,也就领克和WEY,还有星途。而这三者之中,领克的销量是可以初步支撑起品牌的,WEY走得一波三折,星途也在努力地向前摸索,向上走的路,好难好辛苦!为什么领克能做得相对好一些?因为它有沃尔沃背书呀。

从业这么多年,见过了太多的事和人。所以,就算脑子简单、愿意相信别人如我,也知道了说话要留三分。这个协作当然是好事,可是如果不成呢?能利用助力当然好,比如吉利一直以来的经验,但是,如果这技术是新的,合作的那一方并没有呢?是不是该低下头来,苦其心志,努力去做出来?当初新能源还是一个笑话的时候,比亚迪就一直投入在做,后来连戴姆勒都慕名而成立合资公司腾势,难道不香吗?资本的力量是很大,可是在人的心志面前,也有失利的时候。

谨以此献给蒸蒸日上的吉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柳笛浅析吉利投资,吉利这些年到底花了多少钱

3月30日,吉利汽车发布了2019年度公司业绩年报。年报显示,吉利汽车2019年销售汽车136万辆,营业收入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其中,毛利率为17.4%,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净利润为82.6亿,同比较少35%。

同时,年报数据显示,吉利汽车2019年度实现车辆销售金额91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1%,但平均单台售价为7.4万元,与去年几乎保持一致。吉利汽车分析指出,2019年,吉利汽车集团致力于产品结构的升级,虽然向市场推出了价值较高的产品,但部分车型较高的终端优惠抵消了产品结构升级带来的正面影响,致使车辆平均单台售价与2018年持平。

现金流充足,财务状况健康

从主要财务指标来看,2019年,吉利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但从利润的绝对额上来看,2019年下半年实现了42亿元,超过了2019年上半年的40亿元。也就是说,如果将2019年分为上下半场,那么,吉利汽车2019年下半年的利润额明显好于上半年。

与此同时,其现金储备也有大幅提升。2019年,加上公司2019年12月发行的5亿美元优先永续资本证券,吉利集团2019年的现金水平达到了193亿元,相比2018年157亿元的现金余额,增加了36亿元。这些充足的现金流,给吉利汽车应对当前的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发费用激增59%

不过,吉利汽车指出,2019年,其净利润之所以下滑明显,除了与车辆销售额降低有关外,还与研发费用的大幅上涨密不可分。在吉利汽车2019年的销售成本中,销售费用占营业额的百分比为4.4%,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但行政费用占营业额的百分比却由2018年的3.5%上升到了2019年的5.3%。而行政费用的增加,则主要是由于研发费用增加所致。

数据显示,2019年度,吉利汽车集团研发支出30.67亿元,相比2018年的19.26亿元,激增59%。这些研发费用主要与新车型开发、动力总成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相关研发投入有关。

李东辉指出,2019年,吉利汽车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为5.6%,这与吉利汽车最近五年平均5.4%的水平基本吻合。同时,这一研发投入占比,在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中处于领先位置,也与国际车企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而这一研发投入,也是支持吉利每年4-6台新车投放市场,以及CMA平台下领克品牌一系列新车型投产的有力依托。

然而,2020年吉利在研发上的投入与去年相比基本稳定,但有降低的空间。因为随着SPA平台、CMA平台,以及BMA平台的建成,吉利未来可以更聚焦在纯电动平台PMA的开发上。李东辉预测,2020年吉利的研发费用投入将在45亿元人民币左右。

2020年141万台销量目标不变

2019年,市场持续下行,吉利汽车完成销量136万台,同比下降9%,但在中国市场的占比由6.2%提升到6.5%。同时,2019年,吉利成功推出纯电动品牌“几何”。

2020年,行业下行叠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致使市场形势更为严峻。安聪慧指出,尽管当前外部环境严峻,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汽车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中国车企的头部聚集效应也正在显现。

今年,吉利控股集团在坚持多品牌协同发展的同时,还将以开放的姿态,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全面布局汽车的“新四化”,积极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

安聪慧指出,2020年吉利汽车集团将向市场投放6款全新车型。其中,吉利有三款,分别为大型SUV豪越,已经入市的紧凑型SUV“ICON”,以及一款紧凑型轿车;领克品牌有两款,分别为领克05和领克06;几何品牌将推出一款纯电动SUV。

另外,吉利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战略在今年将得到进一步扩充。今年第四季度,领克品牌将全面进入欧洲市场,这也是中国品牌第一个进入欧洲发达国家市场的汽车品牌;宝腾以及白俄罗斯工厂,从去年开始就取得了快速增长,今年随着更多新产品的导入,将拓展更多国际化市场空间。

虽然疫情给当前的市场环境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但吉利汽车现阶段对年初设定的141万辆目标不做调整;同时,安聪慧强调,吉利做到不裁员、不减薪、不延期支付员工薪酬。“我们要通过内部的组织变革,员工效能的提升,以及全新项目的布局,合理地使用员工。”

目前,吉利长远的规划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今年要格外管控好投资和成本

今年,肺炎疫情给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所以吉利汽车在现金流管理上也将面对更大挑战。李东辉认为,管理好现金流,关键是要管控好投资和成本。

财报显示,吉利汽车2019年工厂建设和研发费用共计投入70亿元,预计2020年将会降到68亿元。另外,今年吉利汽车将加强对其它成本的管控。李东辉指出,今年吉利在保持年度141万台销量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方面争取10%或者以上的费用降低。尤其在原材料成本的管控上,吉利将结合现阶段全球绝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抓住机会降低购成本。

当然,面对当前的肺炎疫情,吉利也展示了作为一家龙头车企的责任与担当。对下游的经销商,吉利主动提供金融上的帮助。比如,在武汉封城之后、乃至春节期间,吉利的财务部门和资金部门,联合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支持的银行,为经销商的票据到期兑付问题提供帮助。而对上游的供应商,为降低供应商的风险,吉利对一些有资金困难的供应商提前预付资金,以助力供应商的稳定运营。

吉利汽车2020年的现金流优化,在协同效应上也会有体现。安聪慧指出,这里的协同效应,不是仅仅指吉利和沃尔沃的合并,还有宝腾、路特斯的协同。现阶段,CMA架构由沃尔沃和领克共享,接下来,PMA电动车机构,将会是领克、沃尔沃和***art共用。所以,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各个品牌的充分协同,将为吉利2020年的现金流带来一定保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这些年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不停的买买买,大家算过,他家一共花了多少钱吗?这些钱又花得值吗?

收购沃尔沃

时间:2010年8月3日

涉及金额:18亿美元

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是个长在地里的品牌,一点也不洋气。中国民营企业的头衔,听起来还是没有合资高大上。2009年前后,吉利生产的车型,你还能记得起来吗?我是没印象了,大概因为中国汽车发展太快、且车型没有延续。在2009年的年报上,吉利总结到,截止当年底,他们已经推出三个全新品牌,全球鹰、英伦和帝豪,旗下车型有自由舰、熊猫、金刚、EC7等等。那一年,吉利总共售出326,710辆车,营业额刚刚超过140亿,市值大概5亿美元上下。

5亿美元的吉利收购估值40亿美元的沃尔沃,简直蛇吞象本蛇。中间的谈判过程一定刀光剑影,收购案背后还有罗斯柴尔德家族和省级融资平台的影子。最后在2010年8月3日,吉利与福特汽车达成交易,以13亿美元现金外加2亿美元票据的支付方式,正式交割福特旗下沃尔沃轿车资产(15亿美元是2010年,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口径;但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财报显示,当时的交易金额为18亿美元,这个,我也有点懵X)。

10年过去了,回头看这笔交易,吉利赚了吗?聊这个问题,大概要从有形和“无形”两个层面说起。有形资产,涉及的无非就是销量、销售额、市值,这些跟钱挂钩的。2019年,沃尔沃汽车卖了70万台车出头,是沃尔沃汽车93年来,最给力的一年。财务状况也不错,营业利润52.9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38.3亿人民币。2018年,沃尔沃汽车准备独立上市,后来因为估值、中美贸易摩擦等等原因,延期了。最近,吉利汽车跟沃尔沃汽车正在进行业务整合,据说重组业务后的新集团,市值可能超过中国A股所有汽车整车企业总和。对照当年18亿美元收购金额,在钱上,吉利不亏。

至于我说的“无形”资产,主要指藏在钱背后的东西。比如说领克这个品牌。领克是吉利汽车跟沃尔沃的合资品牌(自己跟自己合资,这操作也是。。。挺骚的。。。),01、02、03三款车,从平台到动力总成,跟沃尔沃同源。可以说不收购沃尔沃,很难有领克。而且,划重点了,在现在的吉利体系里,不仅领克在用沃尔沃的技术,挂吉利标的星越,也在用。

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时,知识产权是重点关注部分。按当时的协议,沃尔沃相关的技术只能用在沃尔沃品牌,不能用在吉利品牌。时间一长,嘿嘿。。。。。。这跟结婚接亲一个道理,当着娘家人、新娘闺蜜的面信誓旦旦,洗衣做饭带孩子,都是我来干;娶回家,大家都懂。到2017年,沃尔沃已经答应,向吉利品牌开放发动机等等技术。

我是觉得,吉利花18亿美元买沃尔沃,真的赚到了。集团旗下不仅添了豪华品牌;还成立了领克,接上沃尔沃和吉利中间的细分市场;同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搞到沃尔沃的技术。这交易,简直就是豪华大礼包啊。

收购宝腾汽车49.9%股份、路特斯51%股份

时间:2017年6月23日

涉及金额:不详,小道消息称12亿人民币

吉利对宝腾的收购,从资金总额到业界影响力,跟收购沃尔沃不是一个量级的。宝腾是马来西亚重工业社跟三菱的合资品牌,1983年成立,早期以贴标三菱车型为主,受益于马来西亚贸易保护政策,市占率一度超过70%。后来马来西亚加入东盟自贸区,降低汽车关税;跟合资的第二国产车又蒸蒸日上,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里,宝腾败下阵来(三菱在2004年卖光了手里的所有股份)。2016年,吉利收购的前一年,宝腾只卖了72000台车,净亏损14亿2600万林吉特(大概合人民币24亿)。

这就是吉利的收购背景,可以说宝腾要技术没技术、要收益没收益,为什么还要在资本市场把它吃下呢?

咱们中国内需很大,这点毋庸置疑。可再大,单一车企能分到200万台/年的盘子,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个数字,跟大众、丰田的全球销量相比,小巫见大巫。所以,固守在国内抢蛋糕,不如走出去把蛋糕做大。国内车企这几年一直谋求出海,吉利先从白俄罗斯建厂,再跟宝腾联姻,为的都是他们背后的市场。既然博越能用品质跟性价比在国内风生水起,在俄罗斯、在东盟,也未尝不可。

吉利的产品支撑+宝腾品牌东南亚市场的亲切感,吉利的目标,要在2027年,把宝腾做成马来西亚第一、东南亚第三(现在的东南亚市场,丰田第一、本田第二、三菱第三)。2019年,宝腾的业务是有起色的,全年销售汽车100,821台,比2018年增长55.7%;宝腾X70(就是吉利博越),全年销量26,331台,他们自己说是细分市场销量第一。我个人觉得,以吉利的资质,六七年内在东南亚超过三菱,这个目标真心不大。至于整个交易中的另一部分,路特斯,反推目的也不难,每一个汽车帝国版图里,跑车是不可取代的部分。

收购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

涉及金额:90亿美元

时间:2018年2月24日

2017年11月,路透社曾经报道,戴姆勒驳回吉利购买其5%股份、包括关于技术共享的提议。这一招,按咱们的话,叫先礼后兵。之后的收购过程,充满资本市场的明争暗斗,光看FT的报道,各种情节已经够拍一部偶像剧了。在用了香港空壳公司、金融衍生品等等手段后,吉利神不知鬼不觉收购了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以至于收购完成后,德国金融管理局和德国总理默克尔都要出来发声,澄清收购过程中无违规行为。

咱不是金融圈内部人士,很多弯弯绕绕说不清楚,很希望@巫师财经可以做一期节目,应该很好看。

吉利为什么要买戴姆勒的股票呢?我没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只能顺着吉利现在的动作去推测。收购完成一年之后,吉利和戴姆勒决定,各出资27亿人民币,把***art搬到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由奔驰负责设计、吉利负责技术,共同开发下一代***art。对吉利来说,这应该只是开始,不是最终。

这个***art,很像是戴姆勒把无关紧要的业务丢出来,你测测我的手段、我看看你的诚意,大家先处处看。如果合作顺利,背后一定是更大的一盘棋,有生之年看到吉利跟奔驰合作推出车型,也说不定呢。就像10年前,吉利刚收购沃尔沃时,谁能猜到吉利打的是这个算盘吗?

这里还有

上面列举的,只是跟大家关系相对密切的收购案,没跟大家聊的,还有2013年,1700万美元收购英国锰铜集团资产(伦敦出租车公司),2017年,3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集团8.2%股份(沃尔沃集团和沃尔沃汽车不一样,收购沃尔沃集团的股份,看中的应该是卡车业务)。不算收购后投入的运营、研发等等开支,吉利已经花了接近150多亿美元,按照现在的汇率算,吉利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开支,超千亿人民币。

买买买背后是不是存在金融风险,这个咱不懂。但就汽车业务来说,吉利的版图已经非常可观了。乘用车,吉利/宝腾、领克、沃尔沃、依次往上(未来能不能跟奔驰弄个高于沃尔沃的品牌呢。。。);卡车——沃尔沃集团;跑车——路特斯。如果后续所有操作,都能像运营沃尔沃一样骚,再过十年,我坐在电脑前重启这个选题时,会是什么心情呢。

吉利,这是要买出一个“大众”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标签: #吉利

上一篇厦门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厦门汽车租赁公司排名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