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汽车品牌介绍-阿里汽车品牌

tamoadmin 0
  1. 预算15W以下的SUV选国产还是合资好
  2. 造车:智能科技时代的首场集结
  3. 同样的价位选荣威的rx5还是rx3?
  4. 第二波新造车浪潮来袭,中国本土车企的最后一搏

我是个实用派,不管他出至于何处,我只谈实用感受,领克01用了一年8个月走了60000公里,目前硬件上只因刹车震动更换一次前刹车盘,再无其他硬件上的故障,一些软件问题都能通过刷机、更新软件得到解决。说到舒适性,很多车友说领克01的座椅短,我上个月才刚开着01走丙察察进藏,走了阿里的北、中北、南线,再走219出新疆走独库公路,最后从额齐纳返回,连续行程一个月走了15000多公里都没出现腰酸背疼,还有之前分别也开过揽胜、卡宴、汉兰达、crv等跑过一天7、800以上的长途,无一例外的大腿与座椅接处的部位都会皮肤过敏,唯独领克01一点没有,不知这是不是他座椅设计的独到之处,当然这趟***、新疆的行程下来我的领克01未发生过一点的问题。至于说到在高海拨的动力,这么说吧,之前我也开过逍客进藏,相比之下说逍客是垃圾一点不为过,开逍客进藏是遭罪而开领克进藏就是享受,在翻越5000米以上的垭口、达板时连普拉多、蓝德酷路泽都别想追得上我的领克01,说领克这个车超值是完全有根据的,起码比同级同价位的日系、德系suv在动力、操控、舒适、配置、NVH等综合性能都要强。

领克01源自于吉利和沃尔沃共同打造的CMA平台,这是领克系列的开山之作,个人认为,有沃尔沃背书,卖点自然少不了安全性,个性的外观都排在这之后。领克01身上拥有不少主被动安全的高 科技 配置,这里就不列举了,对照配置表,能看懂的和看不懂的有很多,甚至有点懵圈的赶脚?对比自主和合资品牌同级别车型,就没有这么齐全的,好多只在豪华品牌更高级别车型上才能看到。这个价位还是很超值的。

好不夸张的说,领克是国产第一,甚至超越了大多数进口合资水准

阿里汽车品牌介绍-阿里汽车品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领克出于CMA平台,不要小看这个平台。具体的不说了。吉利家底厚实就好像一个农民企业户,生了儿子叫帝豪。后和沃尔沃这个城市户口结成的的亲家。各种学习,先紧着亲儿子。那么领克相当于二奶生的孩子,出生就有着城市人的血统,加上亲家的嫁妆。属于新生代的年轻人,这样比喻不知对不对。

我是05车主,已经行驶了8900公里了,目前没发现过问题,前几天开了一天朋友新买的宝马x11.5t版本的,那感觉确实比05差很远,不管是驾驶的感受还是坐进去的高级感都没法和05比。

作为吉利旗下的高端 汽车 品牌,近年来领克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得益于CMA架构的技术支持,领克也迅速的推出了多款新的迭代车型,例如领克02,领克03等。而领克01作为领克品牌的首款车型,竞争力是非常强的。那么领克01作为国产紧凑型SUV,与合资SUV相比是否有竞争力呢?

首先在 汽车 的外观方面,这款车型的辨识度极高,而且给人一种富有侵略性的感觉。熏黑式的进气格栅匹配长条状贯穿式中网的设计非常 时尚 新潮,而且中网与两侧头灯相连,拉伸了 汽车 的视觉宽度。车身尺寸方面,这款车型的车身长度为4512毫米,轴距为2734毫米,空间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即便是在合资SUV当中也占有很大的优势。

其次在动力方面,领克01搭载的是一款2.0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90马力。另外匹配6挡手自一体和7挡双离合变速箱。这款车型提供两驱和适时四驱两种驱动版本,而且前后悬架均用独立悬架系统,灵活性和平衡性能是非常强的,与合资SUV相比也处于领先水平。

最后在具体配置方面,领克01的高配版车型不仅搭载了胎压报警,ESP,并线,主动刹车等基础的主动安全配置,而且还搭载了360度全景影像,全速自适应巡航等功能,方便性很强。内饰的做工和用料很用心,而且整体风格偏向于简洁实用,能够带来非常舒适的驾控体验。

综上来看,领克01这款车型在SUV领域当中竞争力还是很强的。它的厂商指导价格为15.08万元-20.08万元,与合资SUV相比性价比非常高,而且整体性能表现与合资SUV相比也处于领先水平。

「领克01·2021款」水平中规中矩-作为合资品牌水平尚可

问题:

很多关注领克的消费者都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似乎领克是自主品牌似的。实际上领克 汽车 是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打造的新品牌,是不折不扣的合资 汽车 ;不过合资 汽车 早已不是个“偏褒义”的名词,绝大多数合资品牌的综合品质都是相当的低,领克在这一品牌阵营中还算不错吧。

但领克01的老款使用的三缸油电混合和超低功率的2.0T,水平是非常差的;2021新款升级了发动机,四个选项评价并不能都一概而论为“差”。

两驱版本

这两款车只能给出差评。因其装备的「4G20TDJ·2.0T」仍然是扭矩很小的,160kw/325N·m(1800~4500rpm)的功率尚可,但同排量的优秀机型的最大扭矩普遍在350N·m以上。

相同价格范围内的国产竞品可以参考WEY和传祺系列,前者装备的E20CB·2.0T有187kw/387N·m(1800~3600rpm)的标准,推重比相当的SUV有更理想的加速感受。传祺的4B20J1-2.0T更是高达185kw/390N·m(1750~4000rpm),最佳热效率达到了40.23%,水平显然也要高得多。

扭矩在320级别的有长城研发的4N20·2.0T,但是这台机器用的是更节油的米勒循环技术,用这种循环方式的发动机动力本就偏差一些,可是也没比吉利沃尔沃联合研发的Drive系列差哦。更重要的是领克01的两驱版本价格重合了竞品的四驱,甚至包括混合动力选项的四驱,所以毫无性价比可言。

四驱版本

吉利 汽车 是比较会给车辆起名字的车企,只是能否“名副其实”还是有待商榷的。四驱领克01的发动机为「4G20TDC·2.0T」,动力储备为187kw/350N·m(1800~4800rpm),功率不低但扭矩还是不算大;对于普通奥托循环的发动机而言,想要有理想的性能体验和油耗表现,大扭矩是必要的。

因为(扭矩 转速 9549 1.36 马力),想要在省油的前提下实现大马力,标准只能是低转速大扭矩;所以领克01高功率四驱版本的水平也不算高,只能说比奇骏、荣放、CRV之流的水平高得多,但也只找到绿叶衬托出花的红而已。

变速箱方面全系装备爱信精机的横置8AT,对于缺少用车经验的消费者而言,大量的“水·军”把爱信包装成省心稳定且高标准的AT品牌;实际上爱信AT装备的品牌不论日系丰田,德系大众,法系 汽车 还是其他车系,在这些车上都出现了普遍性的换挡顿挫问题,水平真的是比较低。

所以领克01的两大总成综合评价只能是中评,是否值得选择还是需要对析。

参考竞品:

前两个合资品牌的选项在发动机技术方面领先于领克与沃尔沃,尤其是通用的LSY·2.0T的节油策略很先进;而福特 汽车 本就是沃尔沃曾经的“技术背书”,掌控沃尔沃很长时间,在内燃机与整车平台方面是有领先优势的。

长城WEY品牌的2.0T发动机有优势,全新的9DCT应当也不会令人失望,咖啡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应当会超越吉利沃尔沃。只是这款车还没有上市,三月份发布后,如果此车的混动两驱版价格重合领克01,混动四驱版在20万以内的话,即使对比DMi系统的唐宋也会有些性价比,最起码有四驱和价格的优势。

比亚迪唐宋DMi插电混动版有更理想的性能表现,油耗可以比同级燃油车低一半甚至?,没有变速箱的传动系统会非常平顺,所以两驱车不如选择这两台车。

而如果要追求驾驶乐趣的话,DM3.0双擎四驱的宋DM有6.5秒的破百成绩,平均油耗实车6L/100km以内;而且能实现后驱和全时四驱的切换,驾驶感受也是挺不错的。以领克01的旗舰版预算还可以考虑唐DM3.0的双擎四驱低配,5秒级别的破百性能体验更高;预算25万以上是三擎全时四驱加后桥差速锁的唐DM,优秀的四驱加上4.3秒的破百成绩不是领克可比了。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领克01作为吉利 汽车 旗下的高端品牌,在自主 汽车 品牌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从诞生至今的表现一直都非常的出色,属于一台比较受关注的车型。

领克01的产品售价为15.08万——20.08万之间,相比全新上市的时候有了一定优惠力度,定位高端的它产品力表现还是比较出色的,尤其是在面对同级别的对手时,有着非常明显的产品优势,这一点让合资对手们措手不及,整体的水平还是对标合资主流的SUV车型。

定位紧凑级SUV的它,对手车型主要有大众途观L,昂科威,本田CR-V,日产奇骏,丰田荣放等车型,而自主品牌中的竞争对手是来自长城的高端品牌WEY。

目前领克01的销量表现不如之前,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产品营销策略。在车市寒冬的环境下,领克品牌并没有取“以价换量”的策略,而这也体现出了起产品的优越性。

二,合资产品围攻。车市寒冬,各大品牌都在为产品的销量想办法,那些深入人心的合资品牌,在价格上释放之后,综合产品力就表现出来了, 所以让不少朋友在买车的时候都选择了合资品牌,不过领克 汽车 的产品综合实力并不弱。

事实上,在拥有沃尔沃的技术背书之后,领克品牌的综合水平比起合资品牌不分伯仲,但是毕竟这个品牌还处于发展初期的阶段,还没有建立起来跟合资品牌抗衡的实力,从知名度,到产品设计上,都有自己的个性之处。

总结,领克01在同级别的SUV市场中表现不弱,属于中上水平,跟合资品牌比起来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属于品牌初创,所以在某些方面还是无法跟合资品牌媲美。

领克品牌的车型你可以理解成高端吉利,也可以理解成低配沃尔沃,大概从售价到定位,正处于合资品牌这一区间内。但是如果问具体水准的话,这个要看什么方面,比如稳定耐用不如丰田,动力调校不如本田等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01这款车还是有自己亮点的,相对而言配置更高,相对而言颜值更高等等。

作为新兴品牌,领克01的回头率还是挺高的,而且动力还很强劲,曾经带朋友体验过,朋友说推背感很明显。我这6速手自动一体变速箱换挡平顺,没有顿挫感。方向是电动助力,低速轻快,高速稳重,开起来省心不累。远程启动功能不错,可以提前打开空调,夏天不再担心像蒸笼一样的车内温度了,这个功能应该点个大大的赞,可以说这个夏天过得格外爽。

预算15W以下的SUV选国产还是合资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生活节奏进一步的加快,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曾经的我们出门要坐客运车,轿车在当时是土豪专属。可现在放眼望去,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车,在现代生活里,没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出行真的是非常的不方便。

15万左右的落地的家用车,其实能供我们选择的幅度很大。国产、合资品牌都有许许多多的选择,但真正好开好用的车也仅有几款,我来说一下我对家用车的观点和导购推荐。

15万元家用车

1、空间:空间要大(10万元同级别车型中空间要大)

2、价格:优惠幅度大(预算毕竟有限)

3、置换:保值率高(以后换车可以降低损失)

4、动力:动力要足(省油、低故障率、不因人多导致动力衰减)

5、舒适度:驾驶要舒服(不会因久坐导致乏累)

那么围绕这几个点,15万元左右我们应该选什么车

1、东风本田-思域

售价:11.59-16.99

动力统计少有对手,不服就超

思域的车型分为1.0T和1.5T两款动力车型,其1.5T的车型具有177匹的马力以及较宽的扭矩输出区间,让思域开起来给人一种欲罢不能的感受,不能说20万内没有对手,起码15万内的原厂车型,思域高速路、红绿灯路口超车绝对没有问题。

空间优化到位,操控与空间均衡优秀

一般来说,空间与操控是很难做到均衡的,毕竟舒服的坐姿以及空间还是会影响操控的。但思域别出心裁的把座椅高度设计到基本与地板平齐,虽然长时间的乘坐会稍有不适,但也比某一些性能车去社区空间来的舒服

配置相对较高,性价比较高

与合资车讲配置总感觉怪怪的,但是思域的配置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的,性价比也较高。思域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做到了全系标配,除了乞丐版以外(目前市场与次低配价格基本相同),都配有电子天窗

2、上汽大众-朗逸

售价10.99-16.59万

10万左右的家用车,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可靠,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朗逸了。长期居于销量排行榜榜首的成绩,就足以证明他的实力。

速腾、迈腾同级别1.4T发动机

朗逸搭载1.5L和1.4T两款发动机,均属于EA211系列,与速腾、迈腾违同款发动机。综合路况油耗低至百公里5.5L,与之匹配的仍然是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

空间:紧凑车型中较为宽裕

汽车 空间方面在紧凑车型里算是比较宽裕的了,包括一些储物空间都设计的比较人性化。在 汽车 座椅方面,电动座椅调节更加的便捷,精准并增加了手动腰托调节。后排的出风口加上两个USB充电口,这个非常的实用,也使得后排乘客再也不需要因为充电功能而烦恼。

3、别克-英朗

别克英朗一直位居与轿车销量的前十名,虽然没什么太大的亮点,但是表现一直中规中矩,日常的使用也非常的放心。同时,英朗也是这个级别中为数不多的搭载独立后悬挂的车型。

动力方面:销售最好的全系三缸发动机

别克英朗从2018年起就是全系三缸,这对他的销量其实也是有影响的,在2018年它的销售总量约为261920台,月入两万多一点,同2017年比有大约20%的降低。但是它从未跌落过销售排行榜的前十名,而且在三缸车中,他的销量和评价也是最好的。

空间方面:家用足够

英朗的车身尺寸分别为4609/1798/1486mm,其轴距为2640mm,在同级别的车中不算是非常的出众,但是也属于中等水平,乘坐空间不会觉得很挤,但是乘坐的空间也是足够了。

配置方面:配置较多,功能齐全

它的后悬挂为多连杆独立悬架,手刹为传统的机械式手刹;主、副驾驶位有侧安全气囊,但是头部没有气帘;原厂配备胎压监测,省去了后期的加装费用;远程启动功能非常的实用,炎热的夏天可以提前开始空调;并配备了7寸的触控液晶屏;外后视镜有加热功能,内后视镜有自动防眩目的功能;自动空调;后座出风口、PM2.5过滤装置也全都具备。

4、上汽集团-名爵6

售价9:68-14.68万

MG6作为名爵旗下当家车型,“星辉骑盾格栅”前进气口搭配伦敦眼前大灯,外观还是很好看的。与此同时,上汽与阿里共同研发的“互联智行”系统,可通过语音对车辆进行控制,目前来说受到的反馈也是不错的。

动力方面:领先于大部分同级车

动力系统上,名爵6搭载了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拥有最大124千瓦的输出功率以及最大250牛米的输出扭矩,性能表现领先于同级,与之搭配的是6速手动变速箱及一套双离合自动变速箱,整体开起来的感觉很轻快,急加速推背感较为强烈,转向手感也不错。

空间方面:舒适度较高

空间方面得益于较大的车身尺寸以及轴距,名爵6在乘坐以及舒适度方面都非常的不错,在国内消费者注重的后排头部以及腿部空间上也有这良好的表现。

配置方面:斑马语音控制系统

名爵6车内配备了一款8英寸的彩色大屏,并装有“斑马语音控制系统”平常的用车非常的方便,在高速路上飞驰的时候,终于不用低头在去找按钮了,只要一句“你好,斑马”就能解决。并且配备了各种安全系统,使行驶安全性能又高出同级车一大截。

造车:智能科技时代的首场集结

对于15万元以下的suv车型,如果想要更大的空空间和更高的配置,基本上只能选择国产自主品牌,因为这个价位的合资品牌大部分都是小型SUV,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在这个前提下,我个人认为以下几款车值得考虑。首先是吉利博越,吉利这几年的

预算15W以下的SUV选国产还是合资好

对于15万元以下的suv车型,如果想要更大的空空间和更高的配置,基本上只能选择国产自主品牌,因为这个价位的合资品牌大部分都是小型SUV,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在这个前提下,我个人认为以下几款车值得考虑。

首先是吉利博越,吉利这几年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在15万元以下的价格。博越一直是销量比较好的车型,拥有空足够的空间、良好的 座椅 舒适性、整体性价比高、驾驶质感好等优势。至于不足,后备箱相对不是特别大, 轮胎 噪音控制也比较一般。

至于更高的配置,那么wey vv5值得考虑。比如12.98万元的两驱最终版,有1马力的2.0t发动机,前后安全气囊,胎压显示,主动刹车,全景影像等。如果作为家用车,空还是够用的,动力还不错,这个价位的驾驶品质和操控感还是很不错的。关于

然后,以比亚迪唐燃油版为例,最低12.99万元的车型,提供7座5座供选择,2.0t发动机有205马力。无论性能在空之间,动力性能还是实际实用性都不错,设计美观。至于不足,首先7座版应急还行,长时间乘坐不舒服,轮胎噪音有点大。

至于合资品牌的车型,可以考虑这个价位的本田xr-v或者宾至。这两款车虽然定位为小型SUV,但是空的内部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设计也比较年轻动感。另外,本田1.8自然吸气发动机虽然数据一般,但整体表现还是比较流畅的,后期保值率也很不错。至于不足,就是整体的舒适便利配置。

预算15万3款高性价比纯电车型推荐

能源已经成为当前汽车市场的主流,各家厂商的车型也越来越丰富。最重要的是很多限购的城市可以直接上市,所以大概只需要15万左右的 新能源车 型。毕竟对于预算有限又没有车牌的消费者来说,这种车才是真正的福音。今天推荐三款15万级高性价比 纯电动 车,看看谁更符合你的需求。

1.比亚迪秦pro EV补贴后售价:14.99-20.49万元

没有牌照的潜在消费者需要解决用车问题。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转向新能源汽车。在中国,选择新能源汽车时,首先想到的是比亚迪,因为它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品牌。预算在15万元左右的比亚迪秦Pro EV(参数|询价|)超级版是高价车型的首选。

秦Pro EV超级版是对上一代秦Pro EV的全面升级,定位专业级纯电动智能中级车。它

内饰也是新车的亮点之一。一个大的可旋转屏幕构成了一个简单的中控台。同时,大量的横向拉伸设计元素也让车内视觉效果成熟稳定。空,2718mm的同级长轴距可提供宽敞舒适的自由骑行体验。在车内智能配置上,搭载了DiLink12.8英寸8核自适应旋转浮动Pad,全车通过OTA远程升级,赋予秦Pro EV超级版无限智能生态。

车身动力方面,秦Pro EV超级版搭载了一台功率强劲的电机,最大功率135kW,最大扭矩280N·m,领先同级产品。该电机继承了比亚迪在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方面的领先技术实力,最高转速可达15000转/分。传动紧凑高效,可适应更宽的速度范围,0-50km/h加速仅需3.7秒。并且其电池能量密度为160Wh/kg,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再加上高效的能量回收,可输出纯电续航里程可达650公里长的定速续航里程,工况续航里程可达520公里。基本上可以在周末充电一次,满足两个星期通勤的耐力,消除耐力焦虑。

不仅参数表现抢眼,其动态体验同样出色。Pro EV超级版由前奔驰底盘专家汉斯·柯克进行调校,用了前麦弗逊式和后多连杆 悬挂 系统,带来了舒适运动的驾驶体验。具有更强的道路适应性、更好的车辆通过性和道路实用性,在复杂道路或转弯时能提供平顺舒适的操控体验,堪比德国豪华纯电动家用轿车的底盘品质。

总的来说,秦Pro EV Super Edition以其惊艳的颜值、智能的科技、强大的性能和出色的操控体验,是纯电动中型车的价值标杆。同级领先的市场销售业绩证明了其非凡的实力。今年6月,销量1231辆,领跑同级别。所以在15万元级别,秦Pro EV是价值首选。

2.几何A补贴后售价15.00-19.00万元。

几何A是吉利推出的新能源品牌首款车型。在设计方面,摆脱了吉利燃油车的阴影,堪称a & # 8221完成& # 8221;全新的型号。官方称几何A的设计概念为& # 8221;多维移动生活& # 8221;。单看,几何A的设计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整体看起来非常和谐简洁。

上车后,几何A也很简单。中控屏幕上的 多媒体 系统在界面设计上保持了较高的水准,菜单设计逻辑相对简单,功能相对强大。但是,在经验方面,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中控面板的大硬塑料盖可以适当调节。此外,E-Touch中央的超触控控制区域的体验非常差,因为光照问题让它非常弱。另一方面,在乘坐空房间,几何A处于紧凑型车的中等水平,后排175的高度略显紧凑。后地板有一定的凸起,影响乘坐舒适性。

动力方面,几何A有两个续航里程版本,但动力没有区别。均用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120kW(163Ps),峰值扭矩250N·m,其中高维标准续航车的电池组容量为51.9kWh,电池组能量密度为142Wh/kg,续航里程为410km。整体数据与比亚迪秦Pro EV超级版有一定差距。

两者之间的实力差距也是市场所熟知的。吉利A 6月份销量只有63辆,半年也只有1121辆,还不到比亚迪秦Pro EV一个月的重量。

3.奇瑞阿里扎5e补贴后售价15.98万元。

与比亚迪相比,奇瑞阿里扎5e的存在感较弱。虽然这款车进入新能源领域比较早,比吉利几何A高级很多,口碑和可靠性也不错,但一直不温不火。它的销量也很一般,堪比今年6月的几何a

在面值方面,与前两款相比,Arrizo 5e的创新性较低。它基于阿里索5的燃油版本。在外观上,前者很大程度上自然继承了后者的设计语言。不过内饰设计比Geometry A更有质感,无论是拉伸横向视觉的中控台还是触控空控制面板,都表现出出色的质感,但还是比秦Pro EV略弱。

续航方面,Arrizo 5e的401km续航里程并不出色,也没有长续航版本。目前只有一个配置有点单一。动力参数方面,最大功率90kW,峰值扭矩250n·m,可以说是三款车型中最弱的,价格也不低,竞争力自然一般。

编者按:选择新能源汽车,比亚迪作为全球市场销量较大的汽车品牌,也是今天较早的一个,可靠稳定。就刚需家庭而言,预算15万左右,可以看出比亚迪秦pro EV综合实力最强,也是最受欢迎的车型,是最佳选择。a、整个几何图形相当令人满意。对极简设计的过分追求需要在可用性上加强。奇瑞Arrizo 5e性能一般,可选车型少,价格高。

预算15W以下的SUV选国产还是合资好 @2019

同样的价位选荣威的rx5还是rx3?

作者 | Michelle QL

这封题为“一加的新征程”的内部信宣告,“在一加和OPPO核心管理团队的一致建议下,我们决定将一加团队和OPPO团队”进行全面合并。“

其次,信中提到“一加需要作出改变”,“打造更多产品线、进军更多产品类别、构建IoT生态过程中都需要更强大平台和的支撑”。

印证此前6月初,网络流传甚多的OPPO注册“OCAR”商标的消息,外界对于OPPO造车的猜测有了更多的推断依据。

对于OPPO如何造车的疑问,早在2019年OPPO INNODAY大会上,陈明永就曾表示,“即使造车,也会专注于OPPO能做好的领域。”类似其他参与造车的手机企业,OPPO或也会凭借IoT及软硬件等优势领域,涉足 汽车 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

有关OPPO 汽车 事业部落户成都,OPPO早已获得多项 汽车 相关知识产权的消息,浮浮沉沉流传开来。

这不过是又一个手机厂商、又一个互联网 科技 企业入局造车的“系列”故事之一。

今年以来,华为、小米、魅族,手机厂商先后宣告进军 汽车 行业,阿里巴巴、百度、360等互联网大厂关于造车的实际动作也很多,参与造车的方式各有不同,发展程度不一。

其中声量最大,影响最广,热议最多的,当属华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上海车展,华为与极狐 汽车 联合推出极狐阿尔法S HI版,同时推出的,还有成像雷达、AR-HUD、高算力平台MDC810在内的新一代 汽车 智能化部件和解决方案。

在2020年10月,华为首发了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独立品牌HI,旨在通过全栈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以创新的模式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造精品智能网联电动 汽车 。

尽管此前在公开场合,华为曾三番五次地澄清,“华为不造车,只做智能 汽车 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外界对其软硬一体化全系造车能力的预判,多少还存疑“不造车”的论调。

车展期间重磅推出HI新车,华为继续制造“不造车”宣告的***。

与此同时,华为开始卖车,预计 7 月底前在 200 家华为现有体验店卖车,年底拓展到 1000 家以上。而明年,余承东在公司内部定下了销售 30 万台的目标。

另一家在今年3月正式官宣要造车的,而且是造整车的,是手机厂商小米。

3月30日,小米官宣造车项目正式立项。4月6日,雷军开了一场线上直播,首次对外披露造车项目细节。他谈到了小米 汽车 Logo、品牌、小米 汽车 车型和定价。而这些细节,都是经过米粉网络投票产生的“调研”结论。

小米公开的是,将成立一家全资 汽车 子公司,雷军兼任CEO,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 汽车 ,让全球用户享受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

论造车实力,小米拥有不俗的起点:1万多人的工程团队,全球第三的手机业务支撑,最完善的智能生态,1080亿元的现金余额,最重要的,有CEO雷军。

近日有消息显示,小米陆续已跟包括比亚迪,长城等多家车企接触商谈,进一步落实造车实施落地的下一步。人员招聘工作业已启动。

之前有华为、小米,之后是魅族、OPPO,手机厂商们仿佛创造了一种行业共识,笃定造车前景所带来的新业务增长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多数源于手机和 汽车 同属智能时代的移动终端,在产品数字技术,例如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共通性。

那些 科技 界的数字巨头们,弄潮于互联网造车最初的萌芽期,已算是造车领域的深耕者了。

立于2014年的斑马智行,是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的战略合作,彼时宣告打造互联网 汽车 新品类。斑马智行充分协同阿里在语音、视觉、芯片、IoT、云计算、地图、支付、电商等领域技术和生态优势,和车企一起重新定义 汽车 。2016年7月成功发布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 汽车 荣威RX5。

2020年年中,斑马智行重组,阿里成为第一大股东,斑马网络转而拥有YunOS底层架构代码完整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授权 汽车 品牌或其指定合作伙伴使用,这一调整使斑马Powered by AliOS技术新品牌进一步走向 汽车 “生态赋能”模式。

随后同年11月,智己 汽车 推出,是由上汽、阿里和上海浦东新区三方打造的整车企业。

阿里如愿被赋予整车制造厂的身份。

百度在 汽车 领域的知名度最初由Apollo自动驾驶系统打响。

这项2017年4月发布的新,旨在向 汽车 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帮助他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

2020年9月,Apollo宣布在北京正式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Apollo Go,北京用户可以在百度地图及Apollo上预约体验Robotaxi,百度Apollo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进程进入实质快速发展期。

时至今日到今年4月,百度研发制造的35辆“阿波罗”自动驾驶 汽车 首次获得了商业运营许可。

而在6月,也就是前几日,百度举行Apollo Moon共享无人车发布会,第五代百度Apollo Robotaxi正式亮相,新车基于极狐阿尔法T打造,被命名为Apollo Moon。

百度与整车制造相关的业务落实于与吉利成立的合资公司集度。

今年1月,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 汽车 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 汽车 行业,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百度宣称,未来5年投资500亿元用于整车制造。

如果论资本、技术各方面的投入, 科技 巨头对于造车这件事是认真的,至少体现出对持久战长期投入的承诺。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造车的对外沟通,越来越演变成重金投入flag的宣告。

如果寻根问源,追溯这些企业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 汽车 领域,恐怕的确要费一番查询的功夫。要说造车难,这是一个常识性的判断,那么大厂小厂,从默默布局于无声处,到高调官宣,都经历了什么世事、商业时代的变迁?

笔者不禁联想起华为最近发布的鸿蒙OS系统。作为自主品牌打造的全新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鸿蒙OS能够实现不同设备智能化、互联与协同的全场景交互体验。以手机为控制中心的设计,让“互联”更简洁、流畅和连续。

极狐阿尔法S华为版,内嵌鸿蒙系统20.3英寸4K触控宽屏车机,能与鸿蒙系统其他智能设备互联互通。

事实上早在2020年7月比亚迪汉上市之际,鸿蒙OS系统便已上车。

HUAWEI HiCar系统就是基于鸿蒙OS提供服务,是为华为在 汽车 网联智能化发力而提供的车机平台。在那次发布会上,华为讲述的是5G、AI、IoT等技术在 汽车 智能出行上所提供的服务,包括手机NFC车钥匙功能等。

值得一提的是,时下手机企业与车企在车钥匙功能上的合作非常具有典型意义,除了华为与比亚迪,还有小米和小鹏 汽车 ,OPPO和理想 汽车 。

尽管这只是移动终端之间融合的其中一个小场景,然而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与 汽车 融合带来的智能、便利已足够给予人们对“万物互联”产生的想象空间。

2019年8月,华为对外发布了《HUAWEI HiCar生态***》,宣称华为HiCar 提供人、车、家全场景无缝互联解决方案,把整个智能终端的生态和车、家结合起来,把车打造成第三生活空间。

技术上,能够落地的部分包括硬件的手机,以及 汽车 中控大屏、仪表盘、HUD等座舱部分,内核部分是支持系统运转的软件和操作系统。

这个***创造了一种移动终端融合的流行趋势,成为被不同程度用的造车理念之一。

应该说,华为给出了一个具象的移动终端融合的现实范例。在智能造车进入加速成长期的现阶段,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生态产品定义模式。

据悉,鸿蒙生态目前已有20多家硬件厂商、280多家应用厂商共同参与生态建设,预计2021年,会有40多个主流品牌,1亿多台设备,成为鸿蒙OS体验的新入口。

手机+ 汽车 ,显现出IoT商机中最合时宜的切入口。

最合时宜,是指智能 汽车 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塑产品定义、使用场景定义、乃至生态定义的关键阶段,几乎被业界默认是对过往产品以硬件为主导特征的颠覆。

“智能”、数字化,应该通过什么样的产品特征来体现,新移动终端具备什么样的网联属性,与之对应的服务如何塑造,软硬件尤其软件技术如何再造夯实,决定了 汽车 作为新移动终端未来的商业模式。

智能手机随着4G到5G网络的充分发展,在芯片、摄像头、传感器、操作系统、显示屏等软硬件领域已经足够具有可借鉴的样本,甚至在供应链体系上也与智能 汽车 存在共享性。

尽管整车制造与手机制造依然分属皆然不同的领域,相比其他行业,智能手机与智能 汽车 的确更具有拿作比照的现实意义。

数字巨头们往往占据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技术***的制高点,而数据是网联系统、自动驾驶产品命脉的“血液”。 基于数字技术的产品,无论呈现出什么样的定义或者特征体系,本质上都是数据与产品特征之间磨合演变的过程。

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品逻辑、定义范式。试想,没有数据,机器学习如何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又如何能达到?

因此,能够在数字时代,掌控数据价值链的主导权,是未来商业逻辑的核心,必要的战略选择。

对于造车企业而言,举例来说,智己 汽车 在成立之初,宣称该品牌将立足打造全球首创的、与用户共生未来公司的企业形态,以用户数据驱动价值创造,与用户共生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

用户将成为企业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全业务链的驱动者,并藉由与用户的数据交互,企业将构建起与用户共生的全新生态。

拥有阿里基因的智己 汽车 ,有着超前的 科技 企业思维力:将数据作为价值生产之本。同时利用数据打造跟用户的紧密连接,生产与共享数据价值。奠定了独有的“用户共创”品牌生态。

可以想象,未来,用户身为移动终端系统的持有人,随着日趋严格的数据使用规范、数据安全立法等对用户教育的深化,用户对数据价值的评判标准会越来越高。用户必然会在产品使用全生命周期内,对数据使用,参与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智能造车的商业模式中,蕴含着充分的、由数字化牵引的价值创造潜力,取决于如何用数字定义“第三空间“。

360在与哪吒 汽车 官宣联合造车时,声称要“继续奉行互联网的用户至上、极致体验、产品为王的思路,然后为人民造车。”

造车的理念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指导,用互联网的理念来赋能,用互联网的技术来帮助传统造车”。

互联网+时代的 科技 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释放出对价值创造难以想象的巨大驱动力。

难点在于,完全重塑一个新的软件定义 汽车 的产品形态,需要的是高度融合的 科技 势能和创新理念。更何况这个新生事物,要求***了能源、交通、制造等多领域的创新。

造车,论道并不易。没有任何一个现成的范本,或者有什么产品可以足够称其为范本,哪怕是能与现有燃油车产品定义、制造水平和商业业态相比肩。

百年燃油 汽车 历史 ,也历经作坊式生产到大规模工业量产制造技术的演进,价值链的成熟,都是时间的培育。

有行业分析称,新能源造车行业,目前已经越过最初的蛮荒时代,进入所谓的导入期,也就是比拼硬实力的发展淘汰期。

正如理想 汽车 在2025年战略中所描述的:会很快变成足球世界杯这样的淘汰赛,每个品牌会面对小组赛出线,以及一轮轮的淘汰赛。

理念的彻底改变,的自给方式和实践方***都有待进一步摸索和检验。手机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不断声称入局造车,机会貌似很大,挑战也不甚枚举,总结下来,有些门槛决定了玩家的“量级”。

其一、参照燃油车市场体量和细分市场,新能车的市场集中度变化性很大。头部效应已经凸显,头部车企,以及已经入局的 科技 造车企业,将加速占据优势,推高整体行业进入成本

其二、品牌高端化是整体选择,但在产品技术定义路线图还未清晰的情况下,至少还未出现压倒性优势产品特征,尤其以软件做差异化,问题更多。用户是否认可,如何标准化效益化,市场将有很长的检验期;

其三、钱钱钱的问题。整个原材料供应链都在涨价,造车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在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盈利的可能性更堪忧,投资回收期更长;

其四、以用户为中心意味着对“体验”的重新定义,很大程度上将由用户来参与决策,企业无论是在产品和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面临更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和复杂度;

其五、人才、组织和能力问题很难短时间匹配,一方面具备新技能的人才稀缺,且有涉及数据、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对跨界知识要求很高的用人需求大量增加,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的问题。新的数字化工作组织和协同方式,也有待时间去匹配和培训。

此外,除了以上内外部环境方面的考量,造车企业是否也意识到,模式选择的关键性。例如小米面临的问题,就是后续该如何落地造车的现实路径。

是自建工厂,还是寻找代工企业,或者与车企合资等。 造车,一旦重金投入之后,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进行技术选择、产品定义、确定供应链等等,试错成本极其高。资金是一方面,时间也会是最大的消耗。

相信普遍意义上,凭借已有优势的手机厂商、互联网 科技 企业,成功的机会在于:用最少的成本、最优势的和能力,最敏捷的组织形态,以及最快的速度造车,是共有的目标。

作为传统 汽车 企业对标参照系的 科技 企业,他们的起点很高:创造过成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基因、高效的企业内驱力,内化为自身独有的管理模式、产品和用户服务体系等。

但同时,时代变迁铸就了更高的目标。

这个造车系列故事,或许才是开了一个头,不知道下一个新入局者会是谁,也不知道宣告造车的,下一步会如何做。

“说”的那么多,是不是真造车了,以后眼见为实。

第二波新造车浪潮来袭,中国本土车企的最后一搏

荣威(ROEWE)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旗下的一款汽车品牌,于2006年10月推出。该品牌下的汽车技术来源于上海汽车之前收购的罗孚,但上海汽车并未收购“罗孚”品牌。近日,上汽荣威旗下全新紧凑型SUV荣威RX3正式发布了官方,新车在车身尺寸方面较荣威RX5要略小一些,其整体风格依旧有着浓郁的荣威家族风格。据悉,该车或将于年内上市销售。

荣威RX3车身外观的设计风格与其大哥RX5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家族式倒梯形前格栅设计搭配大面积镀铬装饰,使得车头非常提气。格栅中的线条与前大灯组内的造型相连,增强了整体感,搭配底部大面积黑色防擦饰板,视觉效果充满力量。

新车侧面线条十分硬朗,两条笔直锋锐腰线勾勒出明显的肌肉感。上部腰线与尾灯相连,加之两个尾灯之间的镀铬装饰,使得从侧后方看整车融为一体,凸显设计感。车尾造型也秉承了家族化设计风格,隐藏式排气搭配大面积银色下护板,很符合SUV车型的特性。

从此前掌握的消息来看,荣威RX3的长宽高为4408/1804/1651mm,轴距为2625mm。同时将配备双色双五辐镀铬轮圈,轮胎的尺寸为215/50R17。

此次荣威官方发布的消息中并未透露RX3的相关动力参数,从此前爆出的工信部申报信息上看,新车将会搭载两款发动机,分别为代号16S4C的1.6L自然吸气发动机和代号LI6的1.3T发动机,最大马力分别为125Ps和163Ps。

有没有被震撼到,这样的设计,使得这款SUV,更加的精细化,也更加人性化,使得车内的人员,包括驾驶员和乘车者,都能更大程度的感受到乘车的乐趣,从整体上提升了舒适度。并且国产车能够有如此的配置以及设计,都不得不让人惊叹,有了它,你还排斥国产车吗?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文|Toretto

传统车企用百年时间筑造的内燃机壁垒,在智能电动汽车冲击下正逐渐土崩瓦解。

恐慌在滋长,但传统汽车人不得不去面对这样的现实,慢慢地,他们明白过来,“我们需要革命”。

当下,中国正成长为全球汽车业电动化与智能化的领跑者,本土车企内部在变革,体系外创业也开始同步铺开:要打造全新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三四年前,李斌、何小鹏这些互联网人跨界而来,沈晖、付强等传统汽车人敢于跳出舒适圈,他们一起推动了10年代中国的第一波新能源汽车创业浪潮。21世纪20年代的开端,中国本土的传统车企们正在掀起第二波的新造车热潮。

汽车行业的未来机遇深藏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浪潮之中。

谷歌、滴滴、特斯拉等不同赛道、各个行业的对手正在涌入战场,车企停步意味着淘汰,或者沦为领跑者的附庸。车企巨头们显然不会甘心接受这样的结局,自我变革势在必行。

车企首先想到的就是进行企业内部的“改良”。

从2018年开始,通用、福特、大众等诸多国际车企的财报或者掌舵人的发言中,开始越来越多提及“企业转型”与“组织架构变革”等词汇,加大投入电气化和智能化领域,动辄百亿美元。

而在国内,作为中国布局“新四化”最早的车企之一,上汽在2017年提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等“新四化”的转型方向,2018年,上汽将“智能网联化”合为一个方向,并加入“国际化”。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曾表态称,“我们要革自己的命,从整车厂变成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出行服务和汽车产品的综合供应商,我们要靠创新,赢得未来。”

在电动化领域,上汽的新能源团队曾喊出了“PKT”的口号,“PK”即比拼,“T”既是混动领域的代表丰田汽车,也是美国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与阿里巴巴合资成立斑马网络,发力智能网联,成立享道出行进军网约车领域。

无论是大众汽车还是上汽集团,管理层的变革决心毋庸置疑,传统车企可以提供更多,但也背负着更沉重的历史包袱。

庞大的组织架构和机制体制牵涉太多的利益,变革就是要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甚至引入新人来分蛋糕,变革的阻碍巨大,转型进程和效果也并不理想。

由于ID.3的软件问题,大众汽车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Diess)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大众品牌CEO的头衔被剥夺;因为工会对其不满,迪斯延长任期的续约请求一度被驳回,现在仍在博弈。

至于国内上汽,在转型过程中,依托与阿里合资的斑马网络打造的上汽荣威RX5一炮而红,但在此之后,上汽自主品牌没有推出更多拳头产品,也并未在更多用户心中烙下上汽的品牌印记。

相比于大众、通用这样的国际巨头,上汽在内的国内车企品牌力本身相对较弱,基于此推出电动车品牌在一开始难以打动消费者。

另一方面,除了吉利、长城、比亚迪等少数车企,国内的自主车企大多是央企国企,组织机构和人员调整需要更复杂和漫长的决策,掣肘重重。

“特斯拉从零开始,但出手即锋芒,由此看来,是不是原来我们的护城河太浅了?”工信部汽车智能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汽车智能服务联会秘书长张砼指出,传统车企光在外面研究、探索是不够的,要亲自进场,这样才知道差距有多大。

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管理者意识到,在传统产业的地基上建造一个新房并非最好的选择。

在传统产业上进行改变不一定就能适应这个时代,需要彻底变革。

“尽管传统汽车人感觉很恐慌,但是这种恐慌也不得不去面对”,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李峰直言,“我们需要革命”。

因此在经历一波内部的新四化转型之后,中国的不少本土车企开始选择打造全新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而且是成立独立的公司进行运营。

在今年春节前,有知情人士对HD汽车商业周刊透露,上汽有意打造全新的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此后,这个被称为“L项目”的工程不断披露更多信息。

其他车企没有落后,并且有公司先发制人。7月29日,东风公司旗下全新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正式亮相,岚图汽车CEO、CTO卢放表示,岚图将探索一种“成熟车企+造车新势力”的融合发展模式。

11月14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宣布,公司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新的高端汽车品牌。

11月26日,“L项目”揭开神秘面纱,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三方联合打造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宣布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

在此之前,吉利已于2017年联合沃尔沃打造的高端品牌领克汽车,去年4月,北汽新能源推出ARCFOX品牌。

但直到今年下半年,多家本土国有车企密集选择进行外部创业,推出全新的新能源品牌,正在掀起中国第二波新造车浪潮。

行业变革浪潮之下,中国车企进行体系外的创业就是最好的自救方式。

市场也提供了机遇和时间窗口,随着乘用车市场进入新常态阶段,入门级产品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与此同时,外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下探等动作进一步冲击本土品牌的竞争领域。

这波传统车企投入“新造车”的关键词之一是“高端”,毕竟新能源和智能化东风孕育了新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变革的新机会,他们要抓住中国汽车行业变革趋势下的发展新契机和

罗兰贝格执行总监吴钊告诉HD汽车商业周刊,“为了改善短期经营表现和构建长效竞争力,本土车企务必在品牌力和产品力上进一步突破,通过推出纯电高端子品牌进行向上探索。”

品牌向上是自主车企发展至当下阶段导致的必然选择。更何况,智能电动汽车正在进一步被资本市场认可,传统车企也希望分一杯羹。

在人们习惯于特斯拉在资本市场一骑绝尘之时,第一波新造车浪潮里突围而出的在美股上市的蔚来、理想和小鹏汽车也备受华尔街追捧。

三家中国新造车势力在今年下半年股价屡创新高,最高股价触及57.2美元,市值一度超越奔驰和比亚迪排名全球第四。

曾有一位汽车背景的硅谷投资人对HD汽车商业周刊表示,通用在2020年初也有意拆分电气化业务独立运作,后因种种原因,目前暂无下文。

因此,佐誉资本创始合伙人柳东雳建议,没有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要抓紧上市,已经上市的汽车公司,应该勇于将新能源板块分拆出来上市。

确实,新的独立公司有助于吸引外部融资。因为电动业务和燃油车业务切割后,两个公司两张表。市场对传统车企会用PE来算估值,而对于全新的电动车公司会用PS来计算,可能会带来更好的估值。

近期,HD汽车商业周刊获悉,一家瞄准30万元及以上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造车公司将在近期成立,背后也有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身影。

对于这第二波浪潮,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对HD汽车商业周刊表示,他很兴奋,“最终会推动智能汽车时代加速到来。”

“这一波新造车的浪潮,或许是留给车企的最后的时间窗口。”一位就职这一波新造车公司的人士如是认为。

“企业需要能够寻觅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来共同推进这些工作,因为当下没有任何厂商能单打独斗地完成这些目标。”原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Jochem?Heizmann)曾如此表态。

之前,许多车企高管与海兹曼的想法类似,寻找外援是最快提升竞争力的办法。

在车联网领域,奥迪、通用、本田等多家汽车公司联合谷歌在2014年成立开放式汽车联盟(OAA),希望将安卓生态系统延伸至汽车平台。

2014年7月23日,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互联网汽车”项目合作,2018年,腾讯和长安汽车合资成立梧桐车联。

但是,在新造车的体系下,仅仅是相对松散的合作并不足够,传统车企希望更紧密的合作,因此在11月官宣的两家“新势力”中,长安找来了华为和宁德时代,上汽选择了老搭档阿里巴巴。

科技巨头们的心思也在变化。

在第一波浪潮中的入局主要是资本层面的财务或战略投资,也有一定的产业协同效应。但这波中国本土车企主导的“二次浪潮”中,华为的角色是“联合打造”,在智己,阿里将会从?AI、互联网生态、用户运营和新零售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更深一步地参与到整车制造中去,不生产车辆,但是深层次地介入到整个创业过程和新体系构建,在底层架构和技术上深度绑定,对于今后拓展汽车领域业务,甚至是自己造车,都打下更坚实地基础。

借助科技公司,传统车企可以一定程度摆脱既有传统制造思维的束缚,但是要真正让传统公司来打造“新造车势力”难度仍旧不小。

关键在于这些传统车企孵化的新造车势力能够独立于母公司发展,可以借助,但拥有足够多的自***和决定权。

只是背后的国有企业和资本能做到真正放权吗?另一方面,新公司的高管或者一把手多是来自母公司,要搭建一个全新的组织架构,让数据自由流动,实现敏捷的工作方式,必将充满挑战。

很多投资人有一个共识,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团队,在于人。

传统车企存在很多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只是上一波新造车浪潮中,已经出走一波既有创业精神和互联网思维又有管理才能的高管,如丁磊、沈晖、付强、张海亮等已是新造车企业创始人。

“公司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有人走,有人来,影响不大。”此前一位国有汽车公司的高管如此对HD汽车商业周刊表示。

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也表示,不能低估中国高端人才的厚度。

李峰认为,“要启用全新的互联网企业模式,请不请高管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请产品经理,充分挖掘用户体验。”

但这一波新造车企业需要的中层人才同样难招。

据了解,智己汽车很多岗位都在以三倍工资挖人,薪酬体系对标阿里巴巴。有猎头告诉HD汽车商业周刊,“最近很忙,但懂汽车和互联网的人太难找”。

前述硅谷投资人表示,“光挖人没用,独立出来也没用,百年老店是一个体系,进入其中容易被同化。”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好事。整个汽车工业的电动化是我们乐于看到的趋势,这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不过,秦力洪也对HD汽车商业周刊坦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关键还是看企业掌舵人的眼界和格局。”

上一波新造车浪潮是创业者自己的公司,对于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极其强大的,但这一波创业的高管更像是职业经理人,自主决策的话语权有多大,彻底变革的决心会有多大,决定着车企的体系外创业能否成功,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标签: #汽车

上一篇汽车底漆照片-汽车底漆的作用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