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电动汽车概念图-小米汽车三电技术用谁的

tamoadmin 0
  1. 小米造车,雷军面临四大挑战

个人认为小米造车最终一定会让我国汽车工业收益提高的影响,但是也有很多前提。

首先相信小米一定有雄厚的资金来进军新能源汽车,但是即使新能源汽车没有了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传统车企都很难搞定的技术,新能源汽车也面临着其他难度,所谓电控,电机,电池三电技术,其中最有搞头的就是电池技术,高压动力电池怎么管理,与电机怎么匹配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毕竟人命大于天,新能源电池安全问题从一开始到如今从没有哪家汽车公司敢保证不会发生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小米造车要考虑的问题?

什么这么讲?汽车做出来了,如果汽车性能一般,消费者可能接受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不接受,汽车行业作为实体经济,没有销量一切都是扯淡。因此造车过程的质量问题就尤为重要了,批量造车,需要各方面都特别成熟的管理体系,不然问题会源源不断,根本控制不了,这需要强大的团队管理能力,而且也不是一下子想做好就能做好。

小米电动汽车概念图-小米汽车三电技术用谁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至于对上汽和比亚迪的影响,个人认为影响有限,为什么这么讲呢,首先上汽早已布局新能源汽车战略,包括为新能源汽车独立出来的荣威R标,已经马上量产的ER6,纯电续航里程600多公里,这都是有技术在坐支持,包括已经发布的MarvelX,和后续的Marvel-R,上汽已经有新能源汽车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不是一下子想建成就能建成的。

再说比亚迪汽车,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旗下的电动大巴早已出口各国,说明技术已经满足国外标准,技术已经领先。旗下的其他品牌比亚迪唐和刚上市的比亚迪汉,都代表了极高的纯电动技术。因此说小米造车目前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影响有限。

但是从全球层面考虑,小米造车必将提高我国汽车造车的整体实力,会让我国的汽车在国际上影响力更大,后面在国际市场,会有越来越多的我国汽车品牌。

小米造车,雷军面临四大挑战

没有赶上早集的小米,面对众多竞争对手,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21年2月19日,一则小米确定要造车的消息引发资本市场的波动。小米集团(证券代码:HK0181)的股价盘中一度涨幅逾12%,截止收盘,涨幅为6.42%。

其实,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并非第一次,也非空穴来风。之前,小米方面曾多次明确表态,“小米没有造车”、“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新闻。”纵观此次的表态和反应,多少有些预期差和想像空间。

雷军们的情结

作为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大家都不陌生。技术达人,又做过风投,理念超前,眼光一流,富于创新精神。

雷军对于 汽车 的情结,始于多年前。早在七年前的2014年11月,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就投资了蔚来 汽车 ,据说,他当时还去硅谷拜访了马斯克,可见确实具有前瞻性。此后,他还投资了另一家车企小鹏 汽车 。

造车这件事,也不是一家 科技 公司独有的商业行为,近年来,一众 科技 巨头已经纷纷杀入。前有运筹数年、壮心不改的乐视,后有手机巨头们苹果、三星、华为,还有互联网大鳄BTA(阿里、腾讯、百度),以及索尼、富士康等的加入。

可以说,在 汽车 领域,小米先知先觉的观望,却没有真正置身其中,作为小米创始人的雷军,也只是作为战略投资人,涉足造车界。

为什么 科技 企业钟情造车这件事情,纷纷跨界染指?

近日一则消息,不可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觉。

力帆今年的第一份“产销快报”显示,今年1月份,力帆生产新能源 汽车 105辆,同比增长600%;售出107辆,同比增加613.3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1月份生产传统乘用车12辆,同比减少91.6%;售出1辆。同比减少98.18%。

一个月,107比1,这样的悬殊,令人咋舌。此消彼长,这也反映出目前车市的一个现状:智能 汽车 势头正劲,而传统 汽车 销量下滑严重。因此,力帆正通过重组,向新能源电动 汽车 产业倾斜。

“智能 汽车 是继智能手机后又一划时代的颠覆,但其所带来的规模性影响以及市场增量都将远超手机。在新‘新四化’的背景下,EE架构的升级将驱动 汽车 产业的价值重心从硬件向软件转移,行业 游戏 规则将被重新定义,变会出现史诗级的机遇。”这是安信证券投资报告中的一段话。

“智能 汽车 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迭代之路极为相似。它们都是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划时代的产物,皆遵循着‘交互的变革--架构的升级--生态的演化’这一发展路径。智能手机颠覆了传统功能机按键为枢纽的交互方式,给用户全新的触控体验,并实现了从通信工具到万能‘场景性工具’的华丽转身;智能 汽车 同样复刻了这一路径,以 汽车 座舱为突破口,通过仪表智能化、自动驾驶变革,驱动 汽车 的角色从传统出行工具转变为共享的‘移动第三空间’。”报告如此描述。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雷军这些 科技 大佬们、特别是手机巨头们苹果、三星、华为、小米这些智能手机革命的成功者,要积极布局、跨界到智能 汽车 行业中来。毫无疑问,也许落后的脚步就会让行业的发展机会失之交臂,毕竟市场足够大,未来很美好。

造车新势力

历史 就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当年的手机行业,后起之秀苹果,干掉了老牌霸主诺基亚。如今,这种叠代和变化,或许正发生在 汽车 产业。

“ 汽车 行业变革开启了 汽车 产业链调整、生态圈扩大的时间窗口,新的赛道已经开始搭建,一场新的马拉松赛跑已经出发。”2月20日,李书福在吉利集团内部讲话中表示。

“传统 汽车 产业链是以机电一体化为核心的产业链;新 汽车 产业链是信息、通讯技术加机电一体化形成了生态圈产业链,从这个意义上讲, 汽车 公司正朝着软件公司方向转型。”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吉利作为的传统车企一员的危机意识。

“新势力造车一定是未来。造车新势力是苹果,传统 汽车 是诺基亚”。这样的说法为 时尚 早,但小米要造车,就不得不说一说,它的竞争对手们。

先说百度,是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 汽车 行业。今年1月11日,百度和吉利控股牵手,联合组建一家智能电动 汽车 公司,面向乘用车市场,百度占股51%,吉利占股49%。2月18日,李彦宏表示,已经完成新品牌和首行执行官的确立,并且三年内将推出一款全新智能电动车。

众所周知,做搜索引擎出身的百度,在云计算、搜索方面积累颇深,在自动驾驶、车联网、高精地图等领域也是深耕多年,未来,百度会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百度地图、小度车载等智能化技术运用到智能电动车。

再说苹果,2月3日,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苹果公司将向起亚 汽车 投资4万亿韩元(约36亿美元),在美国佐治亚州的工厂与起亚合作,生产电动 汽车 。

此外,阿里、上汽和张江高科联合打造智已 汽车 ;华为和长安以及宁德时代牵手合作。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当属特斯拉。特斯拉以其类似“苹果”的商业模式打造出了划时代的智能 汽车 。理想 汽车 始使人李想曾评价“特斯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智能 汽车 。”因为它基于软件+硬件,以整车OTA为桥梁,实现了 汽车 的持续升级和常用常新,真正把 汽车 从“功能机”升级为“智能机”。

利用软件,特斯拉实现车载信息 系统的更新,并延伸至自动驾驶、车身控制、电池管理等核心领域的FOTA升级,提升车辆自身性能。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软件服务收费的盈利模式,即软件应用商店和高级连接服务收费。

也正是特斯拉的成功,让外界看到了软件定义的智能 汽车 的希望,这也是资本市场不遗余力地给予造车新势力们超高溢价的重要原因。

2020年,特斯拉市值涨了7倍,蔚来 汽车 的最高涨幅则高达14倍。就连2020年才上市的小鹏 汽车 和理想 汽车 ,股价也是一飞冲天,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涨幅300%。可见,外界对于新能源车行业的未来给予了巨大的肯定。

小米的优势?

小米十周年时,雷军曾提出要升级“手机 AIOT”战略,而智能电动 汽车 无疑是下一个增长极。

当然, 科技 公司跨界车市,有它们的优势,这是指软件而非硬件。比如:腾讯做智能车联网方案的供应商。华为则为车企提供“三电”、芯片。

实际上, 汽车 软件市场规模巨大。根据麦肯锡的预测, 汽车 软件市场规模从20020年的340亿美元,将攀升至2030年的840亿美元,期间的CR为9%,超过软件市场规模整体复合增速。

如果小米造车,它手里有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另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25年,许多 汽车 主机厂很有可能以接近***的价格销售 汽车 ,并主要通过软件为用户提供价值。

智能 汽车 是否可以降至10万元?也许并不太遥远。2月14日,媒体报道称,特斯拉中国区总裁朱晓彤表示,正在研发一款面向大众更廉价的车型,预计零售价只有16万元。不过,此说法并未得到特斯拉的官方认可。可是,证券分析师们却认为,利用中国工厂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特斯拉仍然有很强的降阶空余,10万元的价格,并非无稽之谈。

当然,特斯拉不吝降价,它的意图在于抢战市场份额,依靠软件赚钱。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软件,自2019年发布以来,获取超过30亿英里的道路数据,为其推出的完全自动驾驶选择包(FSD)提供了支持,价格也一路上涨,从5000美元涨至1000美元,涨幅达100%。

回归到正题,如果小米造车,会如何?目前,新入局的 科技 巨头,跨界造车,取的主要是和旧玩家合作的结盟的模式。

“华为+长安、百度+吉利,阿里+上汽、富士康+拜腾、苹果+起亚”是目前最活跃 科技 巨头入局造车的结盟对象,即 科技 巨头+传统车企。

小米虽然之前,做手机时,有对成本控制和产业链整合的经验,但是净利率并不高,2020年第三季度来看,其净利润率为5.7%。可见,如果小米跨界造车,在硬件方面,它并不具备优势。抢占智能车联、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这些增量市场,才是 科技 类企业的长项和积累。

目前,小米的智能 汽车 版图中,投资了凯立德、蔚来、小鹏 汽车 、博泰,注册成立了“小米车联”,布局了车联网项目。如果小米真的要置身智能 汽车 行业,没有赶上早集,又面对众多竞争对手,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前一篇文章为读者分享了有关雷军如何打造小米 汽车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小米 汽车 面临的四大挑战,个人思考,期望能抛砖引玉。

挑战一,需要提高羸弱的品牌力。

小米手机做了超过了十年,赢得了“性价比”的标签,但同时也被戴上了“中低端”的帽子。尽管雷军屡次想把小米品牌高端化,推出双品牌战略,“红米”往下走主打性价比,“小米”往上走做高端,但是在高端手机市场始终没有打开局面,这也是雷军的心结。

这与小米手机在发展前期极力推广的“性价比打造爆款”的小米模式息息相关,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标签一旦被打上,就很难在用户心中改变,需要在售价、品牌、市场、渠道广告、推广等方面全面调整。

依靠当前小米的品牌力去打造 汽车 没有太多优势可言,特别是小米 汽车 直接进入A级和B级的中低端市场,体量虽大,但长期合资品牌占据,已是红海。

要想在竞争激烈和成熟的细分市场中立足,仅仅依靠“性价比”是不够的,在这个细分市场的家用 汽车 ,用户对品牌认知度十分敏感,不仅合资企业深耕多年,自主车企也已经杀得头破血流。

挑战二,需要重新打造供应链。

雷军在2011年做小米手机的时候,写下了两个挑战:一是资金门槛,二是供应商关系。如今造车的资金门槛已经解决,但是对于供应链, 汽车 人参考认为依然是很大的挑战。

汽车 的供应链远比手机复杂,研发、质量、量产的要求远远超过手机,把管理手机供应商的方式照搬在 汽车 上肯定不行。

越是顶级的公司,和新品牌合作越是慎重,作为一家新公司,小米 汽车 大概率也会遇到核心供应商拒供的窘境。

此外,小米 汽车 还必须要理清零部件优先级,电动化的三电电池、电驱、电控,是否自己做,电芯产能如何保证;智能化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谁来开发,特别是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是车企和供应商的必争之地,没有长时间积累很难做起来。但如果外包,和华为或百度合作,核心的东西也就没了。

挑战三,缺乏车规级的经验。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一边试错、一边完善产品,但这与 汽车 的开发完全不同。

汽车 产品,特别是与安全有关的硬件、软件是不能试错的,手机一旦出错,重启是最好的方法;但 汽车 一旦出错,直接与用户安全底线息息相关。 汽车 上市之前必须经过大量路试,在这一点上小米是是没有经验的。

从车规级过渡消费级很容易,但反过来,从要求低的到要求高更难。代工也好,购也罢,小米必须紧密依靠其合作伙伴的支持。

挑战四,商业模式有待验证。

小米手机的商业模式是硬件不赚钱,等量起来通过降成本赚钱,但 汽车 的出货量远远低于手机,使用周期远高于手机,这个模式在 汽车 行不行得通需要探讨。

软件的盈利,手机靠的是服务费、应用商店提升和广告等费用,取决于用户长时间的使用。但是 汽车 ,使用时长和频次远低于手机,除非用户在 汽车 中可以完全摒弃手机,否则现有的车载软件,会制约小米生态的发展。

而依靠自动驾驶套件进行盈利,目前还难以判定。

汽车 人参考一直在思考,苹果宣布做 汽车 已经这么多年,无论技术实力、资金、准备时间都比包括小米在内的新玩家强,为什么迟迟不官宣和发布?从手机到 汽车 ,本身就不易。

标签: #汽车

上一篇阿维塔11尺寸是多少-阿维塔科技e11发布会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