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特斯拉全球销量如何-2024年特斯拉全球销量

tamoadmin 0
  1. 特斯拉销量超越奥迪,是不是BBA在中国的分水岭?

今年买车,到底该不该等。

这个疑问,应该是当下大部分消费者对买车这件事的态度。等,可能带来的是单车价格的下降,有了燃油车库存的先例,就可能会有新能源车的价格波动。这种想法不能说不符合逻辑,只能说这么认为过于简单。但业内普遍认为,整体车市的价格会在二季度开始稳定。

换句话说,燃油车、新能源车的价格可能都不会继续往下降了。

2024年特斯拉全球销量如何-2024年特斯拉全球销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燃油车的国六B推迟正在协商,这么看,燃油车似乎已经不用再期待着进一步降价了。那么,新能源车,是否还存在着降价的可能性?最近一则特斯拉更换电池需要14万元的消息,基本上可以说是间接打破了这种美好的期待。特斯拉更换电池,14万元这个价格早就是特斯拉明码标价的(电池+工时费),至少在2021年的海外市场也是这个价格,但到了2023年,磷酸锂价格下探接近谷底的时候,这个价格仍然没有被打破,还是14万元。不谈整车,今年就连零部件的价格可能都很难再往下压了。

那,电动车,是否今年真的再难有降价举动了?

价格战,不会是2023年车市主题

今年的一季度,对于买车的消费者来说是好事,部分主流的合资车有巨额的优惠出现。但对于整车厂就不算是好事,即便销量微增,也不算好;今年1-2月,汽车产量下降14%,新能源车产量增长16.3%,汽车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得部分车企不得不使出了价格战。

一方面,燃油车用价格战夺回被新能源抢占的部分市场份额,以及应对国六B到来,而销量依然不及预期,还导致利润急剧下滑;另一方面,新能源增速虽然高,但各地补贴行为依旧存在,放眼大部分新能源品牌,都还是亏损的状态。

今年1-2月的车市,整体利润下滑了42%左右。

这就是国内汽车行业的大环境,赚到钱的企业是少数。从大环境来分析,汽车产业的价格,理应不该继续降了。而且,汽车制造利润率已经达到了六年同期的最低值,只有3.2%。

降价,对消费者是绝对的好事,也是因为降价才让消费者知道这些合资品牌利润率有多高。从今年初,由特斯拉掀起的一场价格战在3月份达到了顶点,多个品牌燃油车开启降价促销模式,部分新能源企业跟进。甚至,比亚迪等企业发布的新车价格,直接对标燃油车,给出了“油电同价”的价格。之后,就是车市整体价格的内卷,价格战在一季度内打的很热闹。

也就有了后来的利润率下降,但利润的下降,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站在消费者角度,降了,第一波尝到甜头的人买了车,剩下的一批消费者越是降价越是观望,期待着你还会继续降价的操作,诚然,成都那一波降价热潮最开始就没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站在整车制造企业角度。亏本的买卖不能长久,利润率的降低可能导致车企减少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撑研发投入上的预算,降价的弊端就只能自己消化,没有新技术支撑的新产品,让消费者买单的可能性不大。

看长远一些,就是车企随着利润的下降,也会导致投资者对汽车产业失去兴趣,赚不到钱,就吸引不到资本。对消费者来说,用低价格买到所需的产品,确实划算。但对于汽车行业来讲,这波价格战持续的时间已经足够长,影响足够大,但起到的效果却十分有限。

再降价,利润率继续走低,最坏的结果整车厂倒闭、零部件供应商利润降低、员工失业等等,这些都是一系列的问题。适度降价,解燃眉之急可以,但长久的降价就是一把双刃剑;而且车企利润走低,也难以维持长时间的价格战。

今年电动车主线,到底是什么

看几家车企的2022年财报、2023年目标就能看出个大概。国内新能源品牌头部的比亚迪,公布的2022年财报,净收入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净利润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今年的目标是400万辆。

长城汽车,2022年财报营业总收入137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66亿元,同比增长22.90%。全年销量106.17万辆,今年目标是160万辆。广汽集团2022年财报,营业收入约1.93.35亿元,同比增加45.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0.68亿元,同比增加10%。去年销量243.38万辆,今年销量目标比2022年提升10%。

以上三家,基本构成了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的头部品牌。

然后,再看三家去年的研发费用。比亚迪186.54亿元、长城汽车64.45亿元、广汽集团17.07亿元。没有利润,研发预算必然不会增加;其实从研发投入角度分析,也能看出,三个品牌中谁的盈利能力最好。

不可否认,比亚迪现在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已经有了足够的话语权,也有了产品定价权和定义权,今年要发展成比亚迪、腾势、F品牌和仰望这四大品牌,覆盖低价格到超豪华市场的全价格区间

试想一个问题,比亚迪在今年要寻找400万辆落地的同时,价格上会不会有松动?

答案显而易见,大概率不会有松动。首先要支撑起F品牌、腾势和仰望这些高端品牌的价值,价格上的调整是一大禁忌。其次,虽然比亚迪硬件上的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智能化的短板也是很明显;而且在2023年以前的时间里比亚迪似乎不是很看重这类上的研发投入,但之后对它来说不一定不重要。而且,它也不需要用以价换量这种套路来完成销量目标。

今年看比亚迪的降价,可能性不大。满足销量目标,并且赚钱搞研发的同时,还得维持利润增长,这是比亚迪2023年里想要完成的,也是为2024年打基础。

而之后长城汽车、广汽集团,大概率会跟随比亚迪的定价模式,比亚迪价格不调整它们也不会调整,或者有可能还会拔高价格。毕竟利润率、销量、技术上的差距现在已经出现,如果不赶超的话,技术上的落后是非常致命的,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集团的利润率。

再说一个关于降价的信息,磷酸锂价格的下探现在已经基本到了谷底,但新能源市场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降价。所以,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磷酸锂价格的下探已经提前被透支了,现在原材料成本的下降,也不能***整车厂对终端价格的调整,再降可能就亏损更大;第二是趁着原材料的成本下降,保持原有价格获取高利润。

不过,第二种猜想可能性不大,若真如猜测所描述,按照市场逻辑,那肯定会有第一个安奈不住的品牌率先降价换取销量。但,已经到了4月份,仍然没有人开这个头,市场的平静也导致了业界普遍更相信第一种,磷酸锂价格已经被提前透支。

要等新能源车降价,今年,恐怕会落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特斯拉销量超越奥迪,是不是BBA在中国的分水岭?

日前,通用汽车对外表示,将在未来5年内向电动车及自动驾驶技术领域投资2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71亿元),力争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据悉,此次投资金额与通用在今年3月份公布的200亿美元投资相比,整整提高了70亿美元,将占通用汽车整体资本投资的一半以上,增幅超过其对燃油车投资的35%。

加速中的通用:5年30款电动车

具体来看,通用首先加快了战略规划时间表的推进,增加更多电动车。到2025年,通用汽车将在全球市场推出30款电动车,其中三分之二的电动车型将投向北美市场。据通用方面透露,电动车型将覆盖凯迪拉克、GMC、雪佛兰和别克在内的众多品牌。同时,在中国市场,新车型中新能源占比将超过40%。

根据通用的加速,凯迪拉克全新纯电动SUV车型LYRIQ的推出将提前9个月至2022年第一季度,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新车引进中国市场的时间也将与全球同步。

通用汽车全球产品开发、购和供应链执行副总裁道格·帕克斯(Doug?Parks)对外表示,在电动化领域会将特斯拉视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但仍然希望能够成为该行业的领军者。除了缩短新车开发周期,通用还将加大电池技术的研发力度以提升整体竞争力,包括与LG?Chem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专门打造高度模块化的电池与电驱动单元Ultium技术平台,该平台能够配置19种不同的电池和电驱动单元,包括400V和800V的电池组,存储范围从50kWh到200kWh不等。据了解,搭载Ultium电池的电动车型最高续航里程可达724公里。

此外,通用汽车还扩大了招聘规模,公司将招聘3000名电气系统、信息软件、Android及iOS等其他平台的开发人员。

传统车企发力,特斯拉虎视眈眈

随着全球电动化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众多传统车型纷纷展现出了电动化转型的迫切决心,除了通用汽车,德国老牌车企大众汽车集团也宣布到2024年向旗下12个汽车品牌投资33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571亿元)用于电动车的开发与生产,到2025年,大众生产150万辆电动车。

此前,戴姆勒集团也在加速推进电动化战略落地,根据官方规划,戴姆勒集团到2030年将使电动车型销量占据新车销量一半以上份额,其中梅赛德斯-奔驰、梅赛德斯-AMG、梅赛德斯-迈巴赫和梅赛德斯-奔驰G级都将迎来纯电动车型,与此同时,集团还将开发两款纯电动车平台和独立的汽车软件系统。

尽管传统车企纷纷开始转型,但在全球电动车市场中,特斯拉的威胁依然不可小觑。***息显示,截至今年11月,特斯拉的全球累计销量占据全球电动车市场销量的18%,位列第一名。在美国市场,Model?3和Model?Y的销量依然遥遥领先,品牌销量占据美国市场整体销量的近80%。尽管大众汽车集团凭借ID系列逐渐缩小了与特斯拉之间的差距,但仍未能撼动特斯拉的领先地位。大众CEO迪斯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未来还需要至少3年时间才能在软件研发方面赶超特斯拉。

电动化之路“道阻且长”

2020年12月,特斯拉将正式进入标准普尔500指数,高盛对此预测,这一将会导致特斯拉股价上涨超80亿美元。截至发稿,特斯拉当前市值为46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4万亿元),远超通用汽车的6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41亿元)市值。

作为上市十周年的老牌车企,通用汽车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已被同一时期上市特斯拉远远超越,上市十年来,通用汽车估计上涨幅度不到30%,而特斯拉股价涨幅已超4000%,目前的股价已是通用汽车的10倍多。

此外,在产品销量方面,第三季度特斯拉共生产新车14.5万辆,交付新车近14万辆,创造了历史单季度产销量新高。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实现营收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7亿元),同比增长39%;归属特斯拉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31%,这已是特斯拉连续第五个季度实现盈利。相比之下,第三季度,通用汽车尽管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利润暴增74%,但与特斯拉的增长速度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且通用第三季度全球总销量同比仍然有所下降,大部分地区(除中国外)的销量均呈下滑态势。

编辑总结

电动化已经成为汽车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特斯拉等新造车势力虎视眈眈,2021年Model?Y正式交付后,又将在电动车市场抢占新的销量份额;同时,传统车企的转型之路也困难重重,通用汽车不是第一家巨额投资电动化领域的车企,也不会是最后一家,仅依靠资金投入并不是转型的全部意义,要在产品上占据优势和领先地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对于通用而言,电动化转型之路仍然需要时间证明。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过去三年,中国的高端车市场新车销量在整个车市的占比,从18.5%提升到了24.1%。然而,这似乎与一众传统豪华品牌的关系不大。

因为虽然高端车市场份额提升了5.6个百分点,但其中新创的新能源品牌贡献度超过82%。而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20-2022年甚至在走下坡路。

这其中,BBA在高端车市场中的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62.2%减少至2023年前两个月的50.5%,跌幅最大的奥迪三年间份额减少了超过7个百分点。

丢掉的份额去了哪儿?除了份额,BBA在中国丢掉的还有什么?

失守的高线级城市

一二线城市消费在整个高端车市场中的占比,长期超过3/4。这其中有两个逻辑:第一,任何一个打高端市场的品牌,都必须要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并提升单门店的销售效率;第二,想靠渠道下沉以避开激烈竞争是行不通的,中低线级城市的消费力和消费惯性,决定了它们不是适合扩大高端车市场的土壤。

所以,一二线城市的高端车市场格局,是高端车品牌接下来若干年发展的关键表征。

在这里,我们用BBA和特理蔚的销量进行对比。

以全国销量来看,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特斯拉在每个季度末依靠国内的集中交付,在单月销量上已足以与BBA并行。

如果具体到一二线城市,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在2022年的每个季度末特斯拉都会形成对BBA的大幅超越。进入2023年,即便特斯拉开始主动平滑月交付量,但是仍然可以在一二线城市超越奥迪。

至于理想和蔚来,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一二线城市,虽然还没有形成特斯拉那样的爆款效应,但整体都是稳步向上的趋势。

在新势力对传统豪华的冲击中,奥迪受到的影响是BBA里面最大的。

过去三年,BBA在一二线城市的占有率虽然都有所下滑,但奔驰和宝马的下滑幅度都控制在了0.5个百分点左右,且在2023年初消费环境不景气时又都能将份额提升到6%以上,表现出较强的品牌势能。反观奥迪,在一二线城市的占有率从2020-2022年下滑了接近0.9个百分点,2023年初甚至还有随大环境继续下滑的趋势。

相比之下,特斯拉已经在一二线城市占有率上超过了奥迪。理想和蔚来也在持续增长,考虑到两个品牌从3月之后都有能形成增量的全新车型,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维度——价格。

与奔驰接近50万元、宝马超过40万元的单车平均成交价相比,奥迪的33.91万元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甚至相比理想的40.19万元和蔚来的37.18万元都落后较多。

以价换量,对于一个高端品牌是利弊各半的行为,也往往是为了保规模的最后一招。一旦用了这招,并且这招失去了作用,意味着品牌将再难以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

越是整体市场表现不振,强势品牌就越有可能形成份额集中。反之,如果不能做到份额集中,那就表明品牌的认知和品牌力的建设出现了问题。眼下的奥迪,就有这种潜在的风险。

所以,BBA之中,BB和A的差距,在今年可能进一步拉大。奔驰和宝马的品牌势能储备仍然较为深厚,而奥迪无论是规模还是价格,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艰难参与的新能源市场

从2020-2022年,国内高端车市场中的传统燃油车,基本停止了增长,2022年相比2021年少卖了23.7万辆传统燃油车,几乎跌掉了一个沃尔沃加一个林肯的体量。

但是,高端车市场中新能源的销量却在持续增长。今年1-2月,高端车市场新能源的渗透率超过30%,其中纯电动达到了20.2%,插电混动达到了10%。

在高端新能源车规模快速扩增时,BBA的参与度有多高呢?从今年1-2月的数据来看,在高端新能源市场份额超过10%的品牌有三个,分别是特斯拉、理想、蔚来,三个品牌加起来占高端新能源市场61.6%的份额。

而宝马排在了第四位。i3与iX3两款主力电动车,尽管终端优惠不小,但总算是在品牌力推和一线销售不懈的推荐下,逐渐跑起了量。去年12月,宝马国内新能源车首次实现月销破万辆,创下了一个销量的峰值。

在BBA中,宝马对于电动化的决心,是最强的。今年1-2月,宝马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达到11.8%,其中纯电动渗透率10.3%。

而奔驰占高端新能源市场3.6%的份额中,大部分还是靠E级插电混动贡献。今年1-2月,奔驰插电混动的渗透率达到了4.2%,是BBA中最高的。但奔驰的纯电动渗透率只有1.5%,EQ系列尽管在售多达六款车型,却没有一个投放在热门区间。

相比之下,奥迪目前的新能源进展不甚乐观。除了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1%,甚至还比不过保时捷外,自身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也仅为2.8%。

而且,无论是A6L的插电混动,或者是最有可能走量的纯电动车型Q4 e-tron,目前都面临市场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今年30万元级别新能源SUV异常火热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会将Q4 e-tron放在这里讨论。而奥迪接下来的全新PPE电动车,最快也要到2024年底才能实现国产。

以中国新能源市场今时今日的变化速度,这一年多时间里已足以让很多既定规划全部过时,甚至让很多品牌消失。

所以,BBA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参与,是艰难的。这个难,体现在BBA的新能源车型,既没有相比新创品牌车型的产品力优势,也难以迁移燃油车的品牌力。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困难时,当高端车消费者想要买一辆新能源车时,不会再像燃油车时代一样用BBA作为标杆,甚至都很难再想到BBA。

或许在欧洲,新势力们看起来并不像在中国那样“可怕”,这也给了BBA的决策者们一点信心。但是,BBA也不可能一直做鸵鸟,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对新势力的“骄傲感”。

对于BBA,转型新能源同样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写在最后

BBA在中国之所以能建立优势,首先靠的是领先的产品,继而吸引了一群有消费力的用户,然后通过渠道建设逐步扩大规模,最后形成了所谓的品牌力。

但如今,BBA在产品力上的优势已经逐步被拉近,甚至在新能源领域并没有什么优势,一二线的高消费力用户也开始有了更加分散的选择,在直营体系和数字化的推动下,渠道的推进速度也比过去的授权经销商模式快得多。

在中国,高端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一定不会像燃油车时代那般线性发展。而BBA这三年所丢掉的,比如高线级城市的份额,比如终端价格,比如新能源的品牌认知,事实上都是整个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映射。

无论如何,BBA在中国,已经很难再过从前一般安稳的日子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童济仁汽车评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标签: #特斯拉

上一篇别君越高档汽车脚垫-别克君越脚垫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