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卖出去多少俩了-小米汽车现在怎么样

tamoadmin 0
  1. 雷军否认小米造车错过时间窗口,称还有很多机会,你认为这些机会有哪些?
  2. 再读《顺势而为:雷军传》就会明白小米为什么选择现在造车?
  3. 「汽车人」小米造车,挑战重重

公开资料显示,有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4月4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雷军、黎万强、刘德任公司董事。其中雷军持股70%,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据了解:有品是小米旗下的精品生活购物平台,也是小米布局新零售的关键点。有品虽然是一个开放平台,但品控严格。除了小米及其生态链品牌,还有大量优质第三方品牌入驻,旨在为消费者打造高品质生活。小米有品运营主体公司前期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2019年2月1日变更为小米旗下有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国内并不只有小米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阿里巴巴与腾讯等巨头也相继在布局新能源汽车。

就在去年,就有消息称小米公司与北汽开展合作,近日又传出小米将推出售价仅为3.9万元的电动车型。而且该消息一直在网上流传,但作为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向来高调的小米竟然没有出来对此辟谣,不难猜测小米就是在造车了,雷军似乎也是默认了。其实,小米造车也是早有准备,对于汽车周边的商品,小米早就开始涉足售卖,智能后视镜,车饰,车载智能设备等产品在小米商城并不少,看来造车是势不可挡了。

小米汽车卖出去多少俩了-小米汽车现在怎么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至于价格是否为3.9万元,还是心存疑虑。毕竟如果小米公司真的推出仅售3.9万元的汽车,和其他一般的车相比较可是在价钱上减少了很多,这基本是个别人怎么都不肯卖出的价钱,会可能吗?如果真是如此,已经有网友表示:要是雷军跑去造房子多好...

估计,按照雷军的以往的路子来看,此次造车价格应该确实不会太高,毕竟米粉大多都是年轻人,小米总归是跨界造车,第一批销量还是要靠米粉带的,这样价格就不能太高。此次传出的3.9万价格刚刚好是小米的最佳选择,毕竟太高了大家也不会买个所谓的“杂牌车”~

雷军否认小米造车错过时间窗口,称还有很多机会,你认为这些机会有哪些?

小米制造电动汽车,他们还需要在技术以及销售和价格方面做出努力,才能够取得前五的成绩。

一、技术是关键

电动汽车里面滴的大哥是特斯拉,特斯拉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特斯拉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它有技术,能够做到续航五六百公里,在显示屏显示电池没有电的情况下,还能跑20公里。并且还有很多的黑科技,百公里加速能够和跑车比,只要三点二秒。所以雷军想要进前五,他就必须要在技术方面做出突破,就像小米手机一样,做成性价比非常高的汽车,这样大家才会购买。况且小米是一家擅长把各个技术汇聚在一起的公司,所以我觉得在技术方面,雷军应该还过得去。

二、发挥雷军的擅长本领

一个东西要卖的出去,就必须要会销售。雷军擅长的本领就是销售,十年前他能够把一个小厂生产的手机卖出去了几万台,而且还创造出了一种饥饿营销模式,所以销售就是雷军的擅长本领。刘强东说过,不要和雷军比销售,因为比不过。只能和他比技术与优惠性价比。况且现在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来说,小米公司现在才进圈,算是已经有点落后了。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够让更多人去买才行。销量起来了,资金也就来了,资金来了就可以拿资金去研发更多的新能源方面的技术,这就可以降低成本,增加销售量。

三、价格必须过得去

一个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要想让更多的人去买,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技术非常高,第二种价格足够便宜,第三种在原有的粉丝基础上进行销售,以粉带货。小米公司要加入这场战斗,它的价格就必须便宜,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他的技术不是很行,国内现在新能源技术第一的应该是比亚迪。比亚迪已经研究好几年了,雷军现在才刚刚开始,所以他应该要弄得价格便宜,并且再弄个饥饿营销,和他刚出道一样,故技重施。

再读《顺势而为:雷军传》就会明白小米为什么选择现在造车?

小米的崛起历史,恰恰就是友商摆烂的历史。趁着友商摆烂,赶紧拿下友商的市场。 小米靠着低价高配卖出了销量,也顺便得到了信任。然后小米就在手机之外,继续***小米模式。 小米模式的成功,实际上来自于卖方的普遍摆烂,这就是小米的成功秘诀。 但反过来,如果友商不摆烂,小米就很难有成绩。 小米造车要成功,那前提就是,汽车圈里友商统统都在摆烂。 但从汽车圈里还真有不摆烂的,比如比亚迪再比如五菱宏光 。所以小米在汽车圈里很难有所作 为。 所以短时间内,小米进军汽车无望。?

一、这时候合资跟进就已经晚了,前两天和一位某汽的高管聊天的时候,她表现了十足的忧虑,尽管他

们企业迅速跟进比亚迪(混动)华为(车机)并且去对标,但是再研发和投入就已经晚一年了。

一年多大变化,看看去年和今年的新能源和手机你就知道了。纵然汽车产业链很长,但是大风来了

谁也不能让他慢下来,除非作死。想跟进的企业已经落后了一步。

我不看好小米的汽车,因为比亚迪靠着3000多每台的低利润已经成为了汽车界价格上的“小米”,

低利润的抢市场恐怕难以成功,华为比亚迪在一起搞的高端车型也将要面世,高端的路怕是堵死了。?

二、人家比你努力(投资大)比你聪明(提前布局)比你有背景(补贴大)比你老练(经验丰富),你

想靠什么去抢肉吃。现在蔚来每月销量在一万左右,小米汽车 只要产品过得去,两年后上市卖到这个销量,我认为一

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但是,但是,蔚来现在还没有办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少亏点,或者财务平衡。小米

汽车上市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也在此。?

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还在几年后,留给小米的时间是足够的,而且作为营销老手,小米在汽车上市

前会一直保持话题,产品没有进入市场,品牌先行。

所以早几年晚几年不是问题,问题永远是产品,市场早期购买者多是极客,发烧友,而且新的产品

类型,竞争对手的产品一样不太成熟,市场对有一些小问题的产品容忍度是很高的,很明显现在的

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

现在的新能源市场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了,而成熟市场对有缺陷的产品容忍度是很低的。

所以有没有错过机会得把车开出来才知道。

三、新能源市场未来最大的变数肯定在传统汽车巨头,未来肯定有巨头倒下,但是肯定有厂商会转型成

功,然后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这个时候才是造车新势力们最大的危机。

尤其是中国企业由于政治原因无法进入的美国市场,那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还有虽然可以进入

但是影响力低的欧洲市场,都会是海外品牌的保留地。还有本土低调但是其实锋芒已起的吉利,即

将全面转型的长城,吃上海红利的荣威,不知不觉就已经月销接近3万的广汽埃安,未来打通全国产

产业链后极有可能亲自下场的华为。?

四、所以即使是在互联网声浪很大,已经拥有较高知名度的蔚小理 一样也得小心翼翼,在成本,产

品,销量,售价,利润等之类平衡好,对于小米来说,时间窗口还在,毕竟现在新能源车渗透率不

到30%,但是确实不如当年小米手机的时间点了。在当时那个格局下,高端品牌,要么是苹果,要么是HTC 三星。但那时候中国人均收入了配不上当

时摆烂的手机价格。这时候,小米抓住时机入场,做了低价高配。

可以说,在2011年,小米还是国内手机市场第一个起来反对摆烂的。当时的小米手机,1999的价

格,能打友商2700+的配置。?

五、当时小米不仅仅是低价高配,还非常“贴心”地科普手机配置参数与手机流畅度的关系。以前大家买手机是凭借对广告的印象,小米精准打击之下,大家开始学会不看广告看参数。

如果单看参数,那小米能把当时大部分手机品牌骑着打。因为当时大部分品牌的手机,配置真是低

的令人发指,不可思议的摆烂程度。

所以小米没几年就后来居上了。然后就是各个国内手机品牌见势不妙,不敢继续摆烂了,赶紧追

赶。

这是今天中国手机品牌格局的历史。?

想要趁着风口推进市场太正常了,某种意义上讲也就算作是碰瓷。 但是我认为追着风口前进是很难做出大的成就的。你不知道风口有多大,你不知道风口持续多久, 你不知道多少人为了这次风做准备,有时候你甚至不知道这风口是好是坏(参见 996“是小米发明 的”)。 风来了你再想飞就晚了。 比亚迪特斯拉做了新能源大约15年,现在赶上风口开始飞了,高歌猛进,两家砍下新能源半壁江 山,可以预见这两家五年内就能在300万以上的销量级别上缠斗。

六、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小米需要把准备工作准备到充分,包括人员架构、生产、产品定义、服务体系等。

我之前说过但小米造车不会一帆风顺。蔚小理从品牌成立到推出第一辆车,耗时约3-4年。之前小

米官宣过,2024年量产上第一台车。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节奏,小米整整把时间压缩了一半,留给小

米的时间紧且任务重。

好消息是,随着新能源供应链的完善与成熟,以及前人留下的经验,小米扮演好互联网造车的角

色,纯靠代工的模式完全是可以的。

只要搞好设计,找准目标人群,进行差异化定义,把海量用户

利用起来,还是有机会的。

新能源的竞争,本质还是与燃油车的竞争。比亚迪走的是技术自研路线,而蔚小理又有自己区别于

燃油车独特的卖点与体验。

而对于小米这一类新品牌,如果只是***,必然走不远。对于当下的品牌来说,短期挣钱不现实,

行业内卷倒逼车企不断用高于同行的人力、物力造车。不信你看深蓝、零跑这些车。

「汽车人」小米造车,挑战重重

5年前 ,小米造车实际上已经开始在 内部讨论 ,很多高管是 想做的 ,但被雷军 否决 了。雷军的保守是有了名的,在金山的时候,就因为 保守 屡屡错失投资马云,马化腾,张小龙,罗永浩等人的机会,后来离开金山自己做投资也是只投熟人,不熟不投,直到领悟了「 做人不是做 劳模 ,而是要 顺势而为 」的真理后,破釜沉舟,赌身家创建小米。

小米做成后,除了在小米生态内有选择性地开疆扩土外,雷军罕有大的举动,直到 3月底突然决定 要进入电动车的赛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 车势 」发生了变化吗?

是的 ,也就是这两年的时间,中国制造以 华为 ,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国产厂商为代表的的「 造车势力 」已经悄悄成长起来!

毫不夸张地讲,未来中国大概率会成为 纯电动车制造大国 ,而且还掌握 电动车三大件 电池,电机,控制所有的 核心技术 ,不会有任何一个地方会担心 被人卡脖子 ,就是这么牛X!

将来纯电动车的成功 不在于是 小米 还是 蔚来 ,理想,而是华为这几家「造车势力」,甚至即使特斯拉最后运营得很成功,把其他家都干掉了,也会使用这几家「造车势力」的组件。

在这样的 「大势」 ,连PPT*** 贾跃亭 老师都要起死回生了,说实话,雷军入局都 有点晚了 ,不过好在他决定 继续 顺势而为 ,以时日,加上小米的市场生态和海量粉丝,小米 汽车 大概率还是会成的~

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从勤奋的劳模到顺势而为的雷军是怎么炼成的!

雷军在金山成名,大成是创立小米之后,属于典型大器晚成!

用雷总自己的话说:

前半生相信人定胜天,40岁后,明白了要顺势而为,做那只在风口上的猪。

雷军从小学开始,就成绩优秀,是典型的我们父母嘴里经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1987年,雷军考入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进入大学后,雷军依然优秀,他仅用了两年时间,修完了所有学分,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

大三的时候,计算机横扫全国,武汉大学机房也中标了,所有电脑全数瘫痪,雷军于是开发“免疫九零”,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 科技 成果一等奖,作为商用软件,3个月卖出去了1万多套,赚了不少钱。

赚了钱的雷军信心大增,在大四的开始创业,但当时他所做的一款核心产品被盗版了,对方规模大,价格又更低,使得雷军的第一次创业经历不得不在半年之后结束。

结束的正是时候,因为他很快就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伯乐。

求伯君对于雷军来说,那就是偶像,是大神,凭借一己之力,一年多时间,用汇编语言写了wps第一个版本。不仅填补了我国计算机中文字处理的空白,还在没有做广告,仅凭着口碑最高时市场份额能达到90%,成了一个时代标志性人物!

在偶像的光环感召下,雷军进入了金山。

1994年,珠海金山公司成立,雷军牵头在北京成立了金山开发部,负责WPS汉卡的技术支持,并召集了20多名顶尖程序高手迎战微软,金山倾尽所有投入研发了“”,类似于Office,里面有WPS、电子表和字典等。

但半年过后只卖出了2000套,“”没能开天辟地。

1996年,金山迎来艰难时刻,人员流失严重,200多人的公司,走得只剩下十几个,雷军也想走,被求伯君按住了。

痛定思痛,求伯君卖了别墅,带领雷军等剩下的十几个员工没日没夜地重构wps,开发WPS。历时一年,金山新版WPS面世,公开挑战微软,获得巨大成功,并在1998年获得联想投资,求伯君提拔28岁的雷军担任金山总经理。

担任金山总经理看似光鲜,但对雷军来说,这才是苦难的开始,因为在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或许,在金山的经历对于雷军来说,唯一不幸的就是对手微软太强大。

金山一直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被击垮已经是不易。

从1992年求伯君用一顿烤鸭把雷军骗到金山后,到2007年金山上市,雷军一呆就是16年,他决定走了。

在决定离开的中层沟通会上,他说了一句:我终于把债还完了。

总结金山的经历,他觉得金山成功有自己的功劳,金山不那么好,也有自己的责任。

在雷军治下,金山在所属细分领域都是在前面的,但上市的市值怎么看都不是一流企业,同事很多离开金山的同事们都做的风生水起,彼时的雷军在想,“我们这么努力,为什么在互联网浪潮里没有成为主流?”

想了一年,终于明白:

在金山,自己相信的人定胜天,才是前半生痛苦不堪的原因,做人呢,要顺势而为,而未来在移动互联网,那是风口所在。

黄章:雷军的贵人

从金山离开后,雷军主做投资,也没想自己要在创业,毕竟做了这么多年企业心累。

想到移动互联网是风口,最开始雷军想投魅族。

雷军确实想投,谈了好久,很多事宜都在落地,但在因为管理理念的分歧(人事,也就是控制权),合作告吹,但雷军有收获,他知道了如何做手机,并且他意识到,未来的天下是智能互联网手机的。

用黄章后来的话说,他教会了雷军做手机,粉丝营销,饥饿营销,没有他,雷军懂个屁手机。

用屁字,看出黄章的不甘和幽怨,但笔者想说的是,以雷军多年做产品的经验和人脉,如果不找黄章,真心想要做手机,也一样能做起来。

打败李开复,挖了林斌

广东人林斌小米的初创合伙人,为了挖到他,雷军不惜出让小米股份13.32%,这是小米核心高管仅次于雷军的。

在这之前,李开复跟林斌早就认识,老相识,本来是要挖林斌到创新工场的,但是半路让雷军勾走了。

林斌早在1995年就加入微软公司,2000 年的时候,李开复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就邀请林斌回国,林斌欣然同意,干到2003年后转入微软亚洲工程院。

后来李开复2006年去了谷歌,又成功挖角。

2009 年,李开复创立创新工场,又想挖林斌,本来都说好了,结果被雷军截胡。

雷军能打败李开复的原因,笔者觉得是因为雷军给了林斌一个梦想(当然股份也很重要,股份代表自己就是老板,不是打工者),他点燃了一个男人的野心,为了表达诚意,林斌卖了谷歌和微软的股票,不拿工资进入小米开干。

不得不说,雷军驭人也有一套。

小米十年

2010年,小米成立,雷军开始在小范围内捣鼓手机。

2011年初,雷军跑遍各大手机工厂,逢人就问,能不能用2000块做一款最高性能双核手机,所有人都摇摇头。雷军知道,机会来了。

同年8月,1999元的小米手机问世,预售6小时,卖了40万台。

小米随即成了一种信仰和现象,研究小米的爆款思维成了所有产品经理的任务。

记得曾经看过刘强东评价小米,如是说:

雷军是个疯子,就个破手机都能一百多亿。

那时小米首次突破百亿,而彼时的京东在东哥苦心经营下,2014年才超过一千多亿,还年年亏损,所以说这话的时候,明显感觉出,东哥羡慕嫉妒恨~

小米这十年,虽说离世界第一手机貌似越来越远,当时吹下的牛逼很有可能实现不了,但小米为中国手机行业扫平了山寨机,释放行业潜力,这个 历史 性的巨大贡献,配上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的身份相得益彰。

那年雷军拒绝了马化腾

当年互联网危机开始弥漫的时候,马化腾的腾讯融不到资金,打算卖掉QQ的时候也找到雷军,要以100万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给雷军。

但雷军觉得QQ太简单,自己完全可以编个程序自己做,没必要花大价钱买,而且跟马化腾又不熟,就又错过了腾讯。

马云也被拒了

马云的故事有点不可考,因为当事人雷军在微博上曾否认过,但笔者分析后认为未必如此。

阿里巴巴建立不久之后,最后的50万创业资金所剩无几,当时马云为了生存,找了所有的互联网大佬,包括搜狐张朝阳,以当时金山和雷军的江湖地位,马云不找雷军的可能性不大,只不过他极有可能没机会见到雷军本人就被金山的人否定了,因为当时找雷军融资的人太多了,得排队...

目前看到最多的一个雷军和金山同事当时评价马云的版本如下:

下属对雷军说:“这人獐头鼠目的,满嘴跑火车,是不是做传销的?“

雷军也觉得:”他说自己的项目这么大,怎么看都觉得是骗子!”

后来,马云的云锋基金投资了小米 科技 。

雷军错过张小龙

1998年9月,30岁的雷军看上了30岁的张小龙做的 FoxMail,想买下来。

雷军立即拨通了张小龙广州的电话

雷军:“你现在哪里上班?”

张小龙:“广州一家系统集成公司。”

雷军:“FoxMail 是你自己做的?”

张小龙:“是。” …

雷军:“有没有可能卖给金山?”

张小龙:“15万元,怎么样?”

买卖基本算是定下来了,双方约定好张小龙再到珠海金山谈一次具体细节。

不巧雷军有事走不开,

2年之后,博大互联网络公司花1200万元收购了 FoxMail,张小龙加盟博大。

2005年3月,腾讯收购 Foxmail,张小龙加盟腾讯。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张小龙用非凡的成就证明了,

自己是这二十年来最顶尖的产品经理。

雷军错过罗永浩

老罗刚开始也没想搞手机,他先去的小米,想做营销方面的工作,混个营销总监当当,雷军没同意。这个期间呢,就认识了小米的工程师,他就问你们最开始几个人搞手机,那哥们说就7个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罗就想7个人,我还是有能力找到的。

然后就有了锤子 科技 。

错失老罗,我觉得是两人共同的损失。

老罗的人生走了弯路,雷军错失了一员营销大将。

一方面,老罗用自己拙劣的创业经历表明,自己压根不是当领袖的人,对管理企业压根不在行,直到锤子被卖掉,他都没解决供应链的问题。

但事实证明,当老罗没有供应链的后顾之忧,开始做直播卖手机的时候,还是挺猛的,比如8月7日跟苏宁一块卖了2亿。

想想看,如果当年,老罗+雷军,说不定...

如何以有限成本做出独特辨识度的产品来,是小米面临的未来挑战。但在此之前,小米更需要操心团队、技术捏合、供应链组织的传统问题。

文/《 汽车 人》孟华

当前距离雷军宣布造车的“春季发布会”,已经过去120多天了。官方层面上没有太多消息。坊间对小米第一款车的描述、生产基地、代工体系,甚至“小米 汽车 ”的名字,三不五时就来个猜想,统统没有得到证实。

但是,无论IT圈还是 汽车 圈,向来没有绝对的秘密。从***息上,已经能略窥小米造车的“路线图”。

目前,对于“进入 汽车 业”的战略决策,雷军一锤定音,不存在争论,对造车这件事在官宣之前就开始进行了“一定力度”的投入。

对于“路线图”本身,内部仍在讨论中,可能会有一些内部争执和试错,外界总是知道得更晚。不过,实际路线很可能比想象的狭窄和可预见。

大概率依赖“新代工”体系

官宣之后,几个细节得到澄清:

第一点,小米 汽车 业务由雷军负责,一把手工程,而非王川;

第二点,是独立子公司,相当于挖了防火沟,方便外部融资,也与当前小米ICT业务分开;

第三点,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相当克制。至少说明从一开始,小米一定是代工路线。车开始卖出两三年之后则不好说,如果建立了强大的正向现金流,也没准儿考虑自建产能。

不过,小米下场的逻辑之一,就是电动 汽车 产业链接近成熟。

此前的“蔚小理”,走的都是“魔改”代工厂模式。其中江淮还掏了23亿元,为蔚来新建代工厂。目前收回成本没有问题,但站在当时,这笔投资风险很大。如果用海马或者力帆模式,风险就转移给委托方。

自建工厂的典型是威马。威马成立不到一年,就敲定了温州生产基地,但是建厂周期长达两年,威马产品节奏被后来小鹏、理想、零跑、哪吒等超过。

当然,节奏问题不能都赖自建产能导致的资金压占,但大规模固投肯定是原因之一。

现在,高举代工旗号的吉利、富士康、长城等,正在和首批客户合作。这批产品下线销量如何,决定了“新代工”能否顺利展开。就在这当口,小米进来了。这和当初介入手机和其他ICT业务的时机,如出一辙。

小米的行事作风,向来是以温和面目示人,实际下刀稳准狠。

团队架构还在组建中

这120多天,雷军团队其实没搞出什么大新闻。他们只干了几件事:参观访问、组建团队、研发先行、资本收购。

参观访问这种事,看似务虚,但若将其理解为提前拜会客户、供应商、潜在合作伙伴,务实的意味就大大强化。

这期间,雷军先后访问长安、上汽乘用车、东风、广汽、上汽通用五菱、长城等多家车企,以及宁德时代、博世上海等供应商,还与武汉经开区官员在午餐会上进行了短暂的交谈。

外界并不清楚,这些访问的重点,是观摩生产体系、拜访高管谈合作,还是看产品。眼下小米没有与这些接待方签下一个合作(哪怕只是框架)。这就意味着,在产能部署上,小米没做决策,还处于规划前期。所谓小米产能在合肥、武汉落地,现在还谈不上。

从团队搭建的速度也能看出来。在武汉、上海等地,小米释出多达数百个招聘岗位,但大多数都是技术岗,这很反常。

目前外界已知的小米 汽车 业务高管,包括人工智能部总经理叶航军、原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原参谋部副参谋长于锴,三人新职务尚未公开。如果造车业务大规模展开,不会只披露这几员干将。

从招聘的力度和范围看,小米 汽车 团队有一部分人选,由内部转岗得到,比例也不得而知。但是新业务不能只依赖现有的“自己人”,应无疑义。

团队搭建通常由业务拉动,将任务分解为多个方向,先罗致业务线高层(副总裁、总监等),然后自上而下,填实组织架构。

小米刚刚入局,即便代工,小米也无法回避传统造车流程,肯定需要真正造车业务流程的高级人才,把架构搭起来。这批高管,不管什么来头,大概率由雷军本人面试,甚至亲自物色。年底之前,这批高管纷纷到位后,就能更清楚地看出小米 汽车 业务的真实走向。

研发和投资先行

如今 汽车 业务团队的状况,也表明小米尚未展开具体造车业务,而取了研发先行的策略。

作为实用主义者,小米没必要再开发一次车型平台。2015年后,小米陆续申请了一些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专利,但“三电”整合的技术储备,小米没有。

而智能化系统研发,是小米已有业务,组织架构大致齐全。小米正以“智能化”为突破点,在 汽车 终端智能和网络智能上大做文章。即先抓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研发,然后寻求合适的载体。

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研发的需求只是前奏。与其说小米抢占“智能化”高点,不如说从已有业务上着手,渐入式上手。

这样一来,小米造车的路数,和新势力以及传统造车企业都不同。

小米资本已经走在前面。6月份,小米旗下长江产业基金,领投了“纵目 科技 ”的D3轮。后者也成为了小米宣布造车后投资的首个 汽车 领域的企业。纵目 科技 称,通过本轮融资,有望在小米智能场景应用领域进行多维度合作。

成立已经8年的纵目 科技 ,是一家自动驾驶系统(ADS)和驾驶系统(ADAS)技术和产品供应商,其客户包括一汽、长安、北汽、吉利和理想等。

同月,小米跟投了激光雷达创业企业“禾赛 科技 ”,后者正在研发固态激光雷达及其控制芯片。

7月,小米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深动 科技 )。该公司开发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包括感知系统、自主泊车技术等。

思路与挑战

按照小米如今的打法,第一辆车出来最快也得2023年底了,两年后的市场存在相当大的变数。

几乎所有传统 汽车 企业,都在新能源上发力赶场。特别是合资企业,正处于刚理顺供应链、产品发布的早期,产品力还未培育到位,与市场领先者有差距。即便不考虑传统 汽车 业务积累,也比小米快了两三年。

小米推进造车业务不紧不慢的样子,如果届时想立住脚,一定是非对称打法。特斯拉已经证明,尽管造车本身的能力不及传统车企,但把车做成移动终端,赋予其 科技 定义(自动驾驶、新能源、车机生态),就能吃 汽车 的饭,还能不断蚕食对方既得市场空间。

智能 汽车 不过是大一些、移动快一点的终端。作为活跃的移动终端和IoT设备生产商,小米自认没问题。传统造车四大工艺和供应链管理,自有代工方搞定。而且,代工厂已经纷纷推出车型平台,电子电气架构、机械结构、电池方案一应俱全。

智能 汽车 最重要的能力是算力。车机的传感器达到两位数,收集到的数据比手机多2-3个数量级,为此需要部署一个比手机更强大的算力平台。

已经有厂家规划了1000Tops,而特斯拉Model 3的FSD单芯片不过72Tops。虽然ADAS普遍拉胯,1000Tops眼下难以发挥,但无疑是未来的方向。到了高等级自动驾驶,再叠加5G,需要的算力将翻着跟头涨。云端算力的发展,不影响本地智能部署。这一点,手机也证明了。

期待小米短时间就整合好团队,推出成熟整车,是不切实际的。小米以智能技术入手,以“新代工”(类似ICT代工)为倚仗,没有太多融资紧迫感,做出产品没有大问题。

小米 汽车 的产品竞争力,一定是有别于现有对手的。问题在于,消费者是否买账。市调表明,大家对小米 汽车 的价位期待并不高。如果满足这部分要求,小米的技术成本就基本被锁定了。

如何以有限成本做出独特辨识度的产品来,是小米面临的未来挑战。但在此之前,小米更需要操心团队、技术捏合、供应链组织的传统问题。(文/《 汽车 人》孟华)版权声明本文系《 汽车 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 汽车 人》所有。

标签: #雷军

上一篇汽车换挡原理动画-车换档原理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