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汽车投诉电话-浙江汽车质量投诉

tamoadmin 0
  1. 国产车,哪个品牌型号口碑最好,故障率最低,最耐用不生锈?

全国汽车投诉锁定“十大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汽车已进入越来越多的百姓家庭,成为普通人出行的代步工具。然而,与冰箱、彩电等任何一样大件商品进入家庭的初期相同,消费者关于汽车的投诉与日俱增,成为新的投诉热点。

汽车投诉的大幅上升固然与百姓购车热有关,但它更反映出汽车消费整体环境不良,在许多方面,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正受到侵害。而及时总结、分析汽车投诉情况并向有关部门、单位积极反馈,将不仅有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还将对完善汽车消费法律法规、维护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促进作用。

浙江汽车投诉电话-浙江汽车质量投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基于这一目的,本报记者对北京等10个城市消费者协会2002年受理的汽车投诉进行了总体分析总结。希望这一报道能为营造放心的汽车消费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近几年,经济的发展让越来越多逐渐富裕起来的普通百姓,过上了车来车往的生活。就在汽车开始进入家庭的同时,有关汽车的消费者投诉不断出现,从一年几件、十几件、几十件到上百件、几百件……各地消费者组织受理的汽车投诉数量在快速增加,成为新的投诉热点。最近,本报记者对北京、石家庄、大连、沈阳、上海、南京、杭州、重庆、武汉和深圳等10个城市的消费者协会(委员会)进行了访,对他们在2002年受理的有关汽车的投诉进行了分析总结,从中发现,下面的10个问题困扰着购车消费者。

质量问题位居首位

汽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捷、方便,也让不少有车者十分苦恼。分析10个城市汽车投诉情况可以发现,从北方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有关汽车质量的投诉高居榜首。

杭州市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显示,消费者反映的问题集中在汽车质量上。其中,涉及到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车辆关键部件的质量投诉占投诉总量的30%以上;涉及电器线路、仪表盘、供油系统、油漆、防盗器等其他质量问题的投诉占总量的近25%。重庆市消费者委员会2002年共受理汽车投诉121件,有关质量方面的投诉就有105件,占投诉总量的86.7%。据重庆市消委会秘书长赵菁介绍,汽车质量方面的投诉集中在发动机质量故障上。上海市消费者协会反映,汽车生产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质量,这些质量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消费者的车辆在修理5次以后,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南京消费者沈建花17.35万元购了一辆国产轿车,半年之内竟修了19次,每次维修都不能排除质量问题。变速箱、前轮轴等多处部位漏油,压缩机、水箱、水管阀、水温感应器、门锁等都换过。经过南京市消协两次调解,销售商最终只补偿给沈建3000元。

销售环节弄虚作

作为进入家庭的大型高档耐用消费品,汽车的科技含量高,不少消费者都不具有相关知识。于是,一些汽车经销商趁机弄虚作,在销售环节上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北京消费者王某去年在某汽车交易市场购买了一辆轿车,没几天,他发现保险杠的颜色与车的颜色不一样,仔细一瞧,保险杠被修理过,并还留有近10厘米长的细细黑线,原来这辆车被撞过。于是,他向经销商提出退车要求,但经销商矢口否认该车被撞过。王某据理力争,并请技术部门进行了鉴定。经过数次交涉,经销商才承认车被撞过且被修理过的事实,同意退车。

上海市消费者协会分析发现,汽车销售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销售商卖车时,给消费者开具上的车款数额与其所付款额不相符;有的经销商伪造单据,将二手车当新车出售。

合同违约进口车

2002年下半年,在进口车销售中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经销商不愿意履行合同,原因在于去年年初暴跌的进口车价格在年中时反弹,有的价格甚至相差10%左右。上海消费者余**2002年5月10日与经销商签订合同以49.5万元的价格购买进口轿车一辆,约定于同年10月底提车。但是到了提车时,经销商却表示不能以原价出售。上海市消协受理的这类汽车投诉有十几件。

在深圳市,合同违约已是汽车投诉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主要反映在购买进口车和新推出的热门国产轿车上。进口车合同违约主要是因为签了合同以后,经销商在进口批文和进价上出现问题,导致无法履约。一些热门的国产新车需求量大,经销商无法满足需要却还和客户大签合同,以扩大市场份额。可合同签后履约成了问题,***便由此而起。

价格陷阱防不胜防

目前,由于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便成为销售商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优惠价”、“出厂价”、“返销价”、“最低价”烽烟四起,挖下了一个个价格陷阱。在武汉,有关汽车价格的投诉排在质量之后位居第二。武汉消费者石先生在一则汽车广告中看到某品牌汽车10.8万元“全市最低价”,在促销人员的推荐下,他买下了该车。当车辆行驶5000公里进行磨合期例行保养时,经行家指点才知道,他买的是辆库存车。石先生恍然大悟,经销商优惠的几千元原来是一场。

消费者买车总想越便宜越好,车市就应运而生一个新现象———协议车价,一些经销商趁机大做手脚。武汉消费者李先生在一家公司购买某品牌新款车,连同车辆购置附加税、上牌费等共计花费应达34万元。李先生认为有多算的可能,便让经销商报出总体价格后,再另行砍价。经销商提出,车价便宜一点可以,但上你就不要计较了。结果,李先生拿到的整车被经销商只开为25万元,在上车险等方面还是自己吃了大亏。

购车***突出

随着消费信贷的兴起,购车让不少家庭提前圆了轿车梦。在汽车投诉中,购车***也日渐突出。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访时指出,分期付款购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汽车经销商钻少数消费者法律知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空子,诱导、蒙骗消费者在显失公平的空白合同上签字。消费者王某以5年期方式购得一辆标价为3.99万元的轻型客车。办购车手续时,经销商告之交齐20%首付款后只需3.2万元,并让王某在空白合同上签了字。几天后,王某接到信贷合同书时却发现不但多了5000多元,首付车款、车险等各种附加费用、及管理费相加后的总额竟比标价车款多了1.3万元。

举证鉴定难上加难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原则,发生汽车消费***后,维护权益的消费者面临着举证的问题。而10个城市消费者协会的投诉分析情况显示,汽车消费者***存在举证难、索赔难,而造成这两难的则是鉴定难这一“瓶颈”,尤其是在涉及汽车质量问题时。

据杭州市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在2002年21件汽车质量投诉中,真正得到有效检测鉴定报告的只有4件,绝大多数质量***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行必要的检测鉴定。首先,高昂的鉴定费用是阻碍鉴定的关键因素。根据《浙江省实施〈消费者权益保***〉办法》的规定,检测鉴定费用应由经营者先行垫付,但不少经营者(特别是一些省外的汽车生产企业)拒不执行这一规定,而消费者往往又因为费用高的原因,“不敢”提出鉴定申请。其次,鉴定机构少也是鉴定难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检测机构少,有的甚至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设备,无力承担事故车辆以及进口产品的检测。第三,鉴定程序复杂、周期较长也成为消费者对鉴定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不得不考虑鉴定风险和可能带来的进一步损失。

重庆市消费者委员会则发现,许多汽车出现质量***,往往只能由厂家自行鉴定,其公正性、权威性大打折扣。

保修期内服务欠佳

与一般消费品不同,汽车终生都需要保养和维护,这就使得其售后服务问题格外重要。

目前汽车尚未被列入国家“三包”商品目录中,各汽车生产企业制定了各自的保修期。于是,一些经销商钻这个空子,不重视售后服务,遇到购车***时,时常取推、拖的手段。而一些汽车生产企业售后服务布点较少,导致售后服务不到位。从10个城市消费者协会的投诉分析情况看,保修期内的售后服务问题已成为消费者购车的后顾之忧。

大连消费者陈某以50余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世界某知名品牌汽车,在企业规定的保修期内出现了问题,且经权威部门鉴定故障原因属汽车品质质量欠佳所致。当陈先生拿着检测鉴定报告、特约维修厂的故障证明找到经销商时,得到的答复是让其去找设在北京的该车中国区总公司,而该总公司又将此事委托给其设在东北地区的总代理处理,消费者感觉这像是在“踢皮球”。

维修市场鱼龙混杂

维修费用标价不明、漫天要价,冒汽车配件充斥市场,维修质量难以保证,这些汽车维修市场的“老大难”问题,在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之后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成了一个投诉迅速增加的领域。据了解,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理或者缺少零部件,是汽修投诉中反映出的最大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的汽车制造商以及国际知名品牌的汽车制造商,均在一些大中城市设立了特约维修服务站,并培训了维修人员。然而,小维修厂、小维修点也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前者维修费及配件价格高,后者相对要低一些。因此,一些消费者图价低,便到一些小维修厂进行维修,导致一些维修点把汽车的小毛病说成大故障,多收费,更有个别汽修厂见车主是生手或着急,当着车主的面也敢把冒配件给换上。

退车不易退费更难

发生汽车***后,经过消协多次调解,经销商终于同意换车甚至是退车,这对消费者来讲,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是,退车或换车过程中的费用认定问题又成了难题。汽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附加费用,如购置税、上牌费、保险费、养路费等等。经营者往往同意根据有关规定进行退、换车,但却不承担这些附加费用。

在南京市消协处理的汽车投诉中,仅有几起成功退车。2000年6月6日,刘平在江苏某汽车公司购买了一辆高档轿车。同年8月6日,他在沪宁高速公路南京段加速超车时制动系统突然全部失灵,险遭不测。躲过一劫的刘平对该车心有余悸,强烈要求退车,遭到经销商拒绝。2002年,南京市消协受理刘平的投诉后,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解,该公司终于退还了51.2万元购车款,但对于5.75万元的购置税、牌照费,经销商不愿意承担。后又经多次交涉和调解,经销商只同意帮助刘平转让牌照。

三包召回呼唤实施

随着汽车驶入千家万户,广大消费者关于将汽车列入国家“三包”商品目录中和建立汽车召回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据了解,从2001年3月15日起,汽车已经在浙江省被列入到了“三包”商品目录之中(“三包”期限为一年或1.5万公里),消费者向有关责任方提出修、换、退的要求。截止到目前,杭州市消协已经根据“三包”规定,成功地为消费者退、换了4辆投诉车辆。杭州市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浙江省的汽车“三包”规定在加强对经营者约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当尽快建立起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修、换、退的标准和范围。

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开始实施,其中率先确立了召回制,为召回制在全国的最终确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记者访中,10个城市消费者协会的负责人均表示,许多汽车消费者前来投诉时都认为,由于没有汽车“三包”的规定,许多汽车生产厂家及经销商想方设法推卸、逃避责任;由于召回制的缺席,有些明显存在设计或生产缺陷的带“病”车依然驰骋在马路上,令人焦虑。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汽车市场的逐步开放,汽车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尽快建立适于我国汽车市场发展的相关法规、制度,不仅能保护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解除购车后顾之忧,还能极大地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汽车新闻

新车外部标识不合格将不允许销售

经济型车标准 发动机排量不小于1.4L

2005-11-8

经济型汽车不仅仅是指小排量汽车。据《新华网》消息,昨日国家发改委官员给出了具体的界定经济型汽车的标准。11月7日,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司长刘治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中国亚洲清洁燃料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即将出台的鼓励经济型汽车发展的政策将对经济型汽车的标准加以明确规定,具体指标要求是,发动机排量小于等于1.4L,车身外形尺寸总长小于等于4米,发动机升功率大于等于45KW/L、此外,油耗指标、环保指标、安全指标等也必须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刘治指出,作为大中城市为减通压力的一个选择,“微车限行”政策存在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仅仅以小排量为标准,对一些性能较好的微型车和小型轿车不加区别、“一刀切”地加以限制,是不合理的,况且在国际油价频频上涨,中国石油消费压力日增之际,更不符合中国国情。

因此,刘治认为,必须通过一系列标准将经济型汽车从笼统的小排量车中界定出来,而界定的依据主要是考虑到经济型汽车需要满足一系列要求,包括排量小、节能;技术性能适当先进,通过性较好,减少交通阻塞,环保性能较好;尺寸少,减少占用道路和停车占地面积,节省材料;体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符合社会普通居民购买力水平等。

刘治同时还表示,发改委将很快出台鼓励经济型汽车发展的政策,将在税收方面给以一定的引导,以鼓励经济型汽车的生产和消费。

《机动车辆保险定价准则》即将于今年年底推出

2005-11-3

国家保监会下一阶段将进一步加强非寿险执业标准建设,于今年年底前推出《机动车辆保险定价准则》,这是改善车险经营,建立成熟、完善的车险市场的一个重要步骤,旨在推行机动车辆保险定价的标准,提高机动车辆保险定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车险定价更加公平、规范。

九项汽车安全新标将出台明年3月首批测试

据国家标准委透露,我国将于近期出台9项有关汽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动态侧面碰撞与被“追尾”乘用车的燃油系统防泄漏和防火性能首次写进强制性国家标准。

据了解,这些年我国一直用100%正面全接触碰撞试验,而事实上,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侧面碰撞造成的伤亡事故约占20%的比例。而侧面碰撞的相关动态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将首次出现在即将出台的汽车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中。业内专家说,《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主要是强调汽车的结构强度和内部的安全性。据悉,即将出台的这9个标准已报批,何时出台还需要经过国家标准委的审查、核实。

混合动力车国标出台 多款环保新车明年将投产

2005-11-3

由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国家混合动力汽车标准》10月份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后,其技术、市场仍有一个相当的发展过程。专家认为,明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将在国内外汽车大家的冲击下,展开新一轮竞争。

混合动力汽车是目前国内外都炙手可热的技术,也是各家厂商竞相发力的研究焦点。混合动力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内燃机和电动机优势的新技术,以达到节省燃料和降低排放的目的。专家认为,如果混合动力匹配得好,可以节省燃料50%,排放下降80%。该标准的实施为今后混合动力车上市清除了障碍。目前,该标准主要包括六项内容,分别是混合动力汽车的“定型试验规程”、“安全要求”、“动力性能试验方法”、“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以及轻、重型混合动力汽车能量消耗量的试验方法。为此,记者访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关人员。他们表示,混合动力汽车标准的核心内容就是希望帮助混合动力车产业化,所有研制出混合动力汽车的企业都可按此申报产品目录上市销售,这将为混合动力汽车上市扫清障碍。该标准除了电池、电机等特定部件和电气系统的专项技术要求外,其余都是有关试验方法标准的,且这些标准全都是推荐性标准,不会限制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目前,国内各汽车制造企业纷纷进入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如一汽研发的红旗HQ3将于明年3月投产;一汽丰田合资开发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轿车;东风集团开发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已通过验收;长安汽车公司研发的混合动力技术的长安CV9将于年底下线;吉利集团3年内完成混合动力轿车商业化生产过程等。众多的企业进军这一领域,原由是一方面随着混合动力汽车的不断发展,国家无论从资金还是政策上都将给予一定支持,同时,企业也必须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必要的技术储备,以图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上实现更大的竞争目标。

国家标准委近期将出台九项汽车安全新标

2005-10-27

据国家标准委透露,中国将于近期出台9项有关汽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动态侧面碰撞与被“追尾”乘用车的燃油系统防泄漏和防火性能首次写进强制性国家标准。

据了望,这些年我国一直用100%正面全接触碰撞试验,而事实上,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侧面碰撞造成的伤亡事故约占20%的比例。而侧面碰撞的相关动态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将首次出现在即将出台的汽车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中。一位专门从事汽车标准制定的业内专家说,《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主要是强调汽车的结构强度和内部的安全性。据悉,即将出台的这9个标准已报批,何时出台还需要经过国家标准委的审查、核实。

新汽车消费税基本制定

2005-10-24

日前,财政部税政司流转税处一位负责人士对外界透露:“汽车消费税的税率已基本制定,未出台的原因在于两套征收方案的抉择,是分5档次还是分7档次。”

这位负责人介绍,如果按7档次征收,最低税率将只有1%;而5档次的最低税率则是3%,这就是两套方案中最大的不同。在7档次征收方案中,细化了排气量的分类,仅针对轿车就会按1升、1.5升、2.0升、2.5升、3.0升、4.0升等区分为7个区间,最低税率可低至1%,最高税率仍旧是20%。此外,其他档次的税率范围将在3%~25%之间波动,而其他类型的乘用车税率则为1%~9%之间。

据了解,最近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关于汽车购置税的建议,认为,汽车购置税可将目前统一的10%购置税税率降到5%~8%之间。财政部税政司流转税处这位负责人认为,“按档次征收税率将是今后主要汽车税改革方向,而新汽车消费税只是针对汽车的生产环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果要促进产业发展的话,还需要鼓励国内消费者购买汽车,为此汽车购置税的确存在下调的可能。目前工作重点还在汽车消费税上,购置税尚未被提上议程。”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规定

2005-9-2

整车整备质量为1吨的乘用车在第一阶段的燃料消耗限值是8.3升/百公里,第二阶段是7.5升/百公里。整车整备质量为2吨的乘用车第一阶段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是12.8升/百公里,第二阶段的限值是11.5升/百公里。整车整备质量在2.5吨以上小于3.5吨的乘用车第一阶段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是15.5升/百公里,第二阶段的限值是13.9升/百公里。

标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5年7月实施,第二阶段2008年1月实施。

回顾今年车坛十件事,展望中国汽车前行路

哪些汽车不能上牌照

公安车管部门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对一些车辆不予上牌照:

走私、贩私车辆和赃车 不能上牌落户,并按有关规定没收。

右置方向盘汽车 根据公安部规定,一律不予核证;已领取牌证的不办理转籍、变更登记手续。

车架无标号汽车 按照车辆管理规定,车架上下不打印底盘型号和出厂编号的汽车,不予核证。

未上产品目录的国产车 国家汽车管理部门每年要刊印一本《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凡上了目录的企业和产品给予认可,否则是非法和不合格产品,买了这种车虽然是新车也不能落户。 属于报废汽车 不能上牌照。

(一) 累计行程:载重汽车50万公里,矿山特种车40万公里,大客车70万公里,其它车辆55万公里;

(二) 使用年限:载重汽车12年,矿山特种车10年,大客车14年,其它车12年;

(三) 报废车况:虽未超过上述使用年限,但经两次大修,技术状况下降,已无修复价值的;经过长期使用,虽经检修或更换零部件,但在正常路面条件下行驶,其耗油量仍然超过国家定型车出厂标准规定值15%的;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车辆严重损坏,无法修复或一次大修费用为新车价值50%以上的;车型老旧、使用多年的进口汽车或国产非定型杂牌车,已无配件来源,技术状况低劣,又不宜修复的;虽经检修,排污量、噪声都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

明年汽车关税降幅 诸多限制将取消

11月28日,记者从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得到准确消息,进口汽车关税从2002年开始,到2006年7月1日减到25%,其中明年关税降低的幅度最大;进口配额许可证,到2005年取消。

外经贸部官员指出,入世的法律文件包括《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中国加入议定书》及其附件,将于12月对外公布,有关汽车的承诺内容可在这些文件中找到。

该官员透露了一些轿车关税减让情况:2002年1月1日,排量3升以下轿车由目前的税率70%降到43.8%;3升以上轿车由目前的80%降到50.7%。关税减让不是逐年顺延递减,而是从2002年开始,每年有一个减税水平,直到2006年1月1日减为28%,同年7月1日减为25%。另外,零部件的平均关税到2006年减到10%。

关于非关税措施中的汽车进口配额许可证,我国承诺到2005年取消。到2004年底之前,进口汽车配额量每年递增15%。初始配额量从2000年开始,为60亿美元,到2002年配额量大约为80亿美元左右。配额量包括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我国在配额量承诺中没有提出整车与零部件的比例,以上属货物贸易领域。

汽车的服务贸易领域,主要指汽车分销,即批发和零售等。其中汽车连锁店从2002年放开,允许合资,如果连锁店数量超过30家,外方不能控股,这一限制到2006年取消。

关于汽车信贷,允许国外非金融机构进入,从事汽车业务。

该官员说,汽车业还有一些承诺必须执行。一是针对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如关于企业生产的产品达到一定国产化率,可给予优惠的政策要取消。二是针对我国的投资政策,如对汽车生产者生产类别、类型和车型的限制政策要在2003年取消,以保证生产者有权选择自己所要生产的产品种类。但我国有权继续区分载货车、轻型商用车和轿车等种类。即被批准生产轿车的项目,不能生产大客车。如省级审批权现在为3000万美元以下的投资项目,2002年可审批6000万美元以下的,2003年可审批9000万美元以下的。到2005年可审批1.5亿美元以下的。

另外,发动机合资企业外方股权不能超过50%限制,从加入时即取消。

中国汽车服务业售后服务方面突现十大商机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专家预测,加入WTO后,中国汽车服务业将在售后服务等方面突现十大商机。

其一,售后服务。从售后的修理转向汽车的定期维护保养,注重对用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

其二,汽配零售。汽车内装饰、外装饰、汽车防盗、内饰件、保养品甚至汽车改装业务将非常兴旺。

其三,汽车保险。国内汽车保险营业额在财产保险中居第一位。国内汽车保险业的主要问题是险种太少,操作不规范,理赔繁琐,发展余地很大。

其四,汽车融资。包括汽车业资本经营、汽车租赁、消费信贷。 中国汽车服务业将在售后服务等方面突现十大商机

其五,汽车资讯。包括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动态、统计分析、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其六,汽车广告。在发达国家,汽车广告是所有广告中的大户,甚至是最大户。

其七,智能交通(包括车载系统和公共系统)。车载系统主要有信息接受系统收音机、影碟机、车载电话、车载电子计算机、车载办公系统;公共系统有交通信息、行车向导、事故救援、联络通讯等。

其八,汽车。包括音响系统、CD系统、电视接收系统、DVD系统、系统。汽车系统的营业额可能超过汽车本身。

其九,汽车俱乐部。如品牌俱乐部、车迷俱乐部、越野俱乐部、维修俱乐部、救援俱乐部等。

其十,汽车文化。包括汽车模型、汽车体育、汽车知识、汽车报刊、汽车书籍、汽车、车迷、汽车与社会等。

私家车市场扩容 百姓要买什么

降价一点技术含量没有 竞争从价格向车型过渡

车价能否与国际接轨 多少降价空间值得期待?

年底是否该出手 买车与不买车的四大理由

2005年汽车新政 八个政策不“瞄着”车价

居民消费升级 私人购车助推汽车产业发展

2002年私人购车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60%左右,使我国在2002年底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每百户2.8辆。2002年轿车占汽车比重由1991年的11.4%提高到33.6%,载货车比重由63.8%下降到33.7%。新增汽车消费1998年4亿元、1999年25亿元、2000年157亿元、2001年234亿元、2002年716亿元、2003年1~3月份200亿元。(国家统计局2003.06.03)

汽车首次成为工业第五大支柱产业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位居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行业、黑色冶金行业和化工行业之后,首次成为我国工业第五大支柱产业。

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汽车产业不但没有受到进口汽车的严重冲击,反而出现爆发性增长。今年以来,汽车生产继续大幅提速,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今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2%。2001年至今年一

国产车,哪个品牌型号口碑最好,故障率最低,最耐用不生锈?

消费权益受损,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真的有用。

2022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全国12315平台、电话、传真、窗口等渠道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咨询2940.77万件,同比增长23.5%。其中,投诉1310.38万件,举报472.23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19亿元,有力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主要呈现十大特点:

一、消费投诉加速集聚,恢复和扩大消费需要平衡发展

从近三年趋势看,因平台经济的跨区域扩张、人口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市场要素的跨区域配置,广东、浙江、上海、北京4个省市的消费正在加速集聚。

消费投诉数量与消费活跃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四省市消费投诉数量在全国的占比从2020年的31.8%增长到2022年的45.16%。消费投诉的加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供给侧发展的不平衡,需要进一步恢复和扩大中西部地区消费,推动更高质量、更加平衡的发展。

二、挽回损失超百亿,提振信心释放活力

三年来,面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形势影响,改善消费环境、稳消费促消费,成为稳定经济大盘和维护民生福祉的重要支撑。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累计处置投诉举报咨询7452.29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44.72亿元,有力捍卫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消费能力和经济内生动力。针对群众关切的商品服务加大***力度,例如,纤维制品、医疗器械、制作保养和修理服务的调解成功率均较上一年度明显提升,分别增长15.51、13.15、12.26个百分点。

通过持续开展“五级循环联动”效能评价,全国12315平台处置效能大幅提升。投诉举报按时处理率高达98.99%,提高12.55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最高达4.74分(满分5分)。目前,平台累计注册用户1601.08万人,年均增长300万人,已成为深受老百姓信赖的消费***平台。

三、响应迅速、处置有力,涉疫物资投诉举报快速回落

“二十条”和“新十条”出台后,疫情防疫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需求激增、供应不畅,价格异常波动、产品质量问题频现,相关投诉举报咨询量一度呈井喷式增长。

2022年11月10日至2022年底,全国12315平台接收相关投诉举报24.11万件,同比增长3.88倍,环比增长2.95倍,最高峰值达到19.5倍。其中,投诉14.18万件,举报9.93万件,挽回经济损失498.17万元。

市场监管部门快速响应,第一时间开展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及时核查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投诉举报,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累计立案1.29万件。

截至2023年2月10日,涉疫相关价格举报、不正当竞争和广告举报、网络交易监管举报、产品质量举报、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环节举报已较诉求爆发期日均大幅下降99.14%、87.87%、73.89%、88.35%、87.79%,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诉求回归日常,市场秩序趋于稳定。

四、经济下行压力加重,不发货不退款等售后问题更加突出

2022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受理消费者投诉1310.38万件,同比增长43.84%,增速较2021年有所放大。从投诉问题看,质量298.70万件、售后服务248.96万件、合同115.91万件、食品安全109.06万件,合计占投诉的58.96%。其中,售后服务问题增长最快,群众反映最强烈,同比增长57.67%。

售后服务状况与经营者信心与预期直接相关。受疫情影响,售后服务问题有所凸显,消费者诉求主要集中在不退款、不发货、不履行“三包”承诺、不落实七天无理由退货义务、送货不及时等方面。从商品类别看,主要集中在手机、鞋、外衣、家具、汽车,合计占比25.61%;印刷品、乳制品、电脑外接设备、空调、箱包分别同比增长154%、120%、98%、98%、90%。

五、商品类投诉占比增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存短板

2022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商品投诉862.32万件,占投诉的65.81%,较上年提高4.37个百分点;服务投诉448.06万件,占投诉的34.19%。

商品类投诉占比提升,反映了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下产品质量问题凸显,其中投诉量靠前的是:普通食品、服装鞋帽、家居用品、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讯产品,占比58.43%。服务投诉量靠前的是:餐饮住宿、销售、互联网服务、文化体育、美容美发洗浴,占比46.37%。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高,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2022年,平台接收新能源汽车投诉举报1.6万件,同比增长62.84%。其中,合同问题、质量问题、虚宣传问题增速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26.33%、77.35%、75.65%。

消费者诉求聚焦在:售后服务不完善,不履行“三包”承诺;行驶中突然熄火、漏油、发动机异响、刹车转向失灵、电池模块损坏;发布虚信息,诱导消费者签订不公平格式条款,减轻车企责任。

六、新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伴随引发的消费***走高

近年来,“新消费”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一些侵权新情形与***新难题也逐渐暴露,反映了消费***的新痛点。

2022年,数字藏品(NFT)等新模式问题抬头,监管难度加大,相关诉求5.万件(上一年仅198件),主要集中在不发货、不退款、恶意哄抬价格、收取高额手续费、随意封禁消费者账号等。

“盲盒”热潮下,消费者诉求高达4.14万件,同比增长61.72%。IP跨界联名产品掀起抢购狂潮,相关诉求3.81万件,同比增长66.96%,某些商家借机抬高价格,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冒伪劣、发货拖延、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突出。

露营等户外运动火热背后,防晒用品、防蚊驱虫用品诉求分别同比增长99.12%、149.62%。冰雪运动受到欢迎,但相关诉求高达8677件,同比增长60.51%,滑雪服、滑雪板等质量问题突出,滑雪场门票、押金、安全问题亟需关注。

七、网络消费持续升级,消费者满意度仍需提高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持续发展,疫情催化线上消费习惯,网购领域稳居全国消费者诉求的“半壁江山”。2022年,网购诉求同比增速56.38%,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云消费”业态迅速扩容,投诉增长较快

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生鲜电商、在线拼团、在线文娱、私厨定制等各种“云消费”模式涌现,成为去年消费疲软下增长亮点,但相关诉求也在攀升。

直播带货诉求22.09万件,同比增长1.15倍,较2020年增长5.01倍,“三无”产品、以次充好、虚宣传等问题不断。跨境电商诉求33.45万件,同比增长42.63%,较2020年增长1.47倍,售后服务消极、不履行保修承诺、海外产品仿冒问题突出。

(二)新型价格欺诈花样多,监管执法面临新挑战

平台经济的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提高了交易效率,也容易诱发新型价格欺诈行为。网购价格诉求10.67万件,同比增长99.03%,主要包括大数据杀熟、实时变化交易条件、“标低高结”、隐瞒优惠门槛条件、非会员优惠大于会员等问题,对平台经济领域的价格监管执法带来了更高挑战。

(三)会员服务套路多,消费体验亟待提升

当前,收费会员已成为网站“标配”,但会员服务缺乏“标配”,相关诉求8534件,同比增长103.82%。消费者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超前点播不合理,涉嫌重复收费;“免广告”不兑现,插播广告;自动续费的提示不明显,取消途径难以查询,消费者容易误买。还有的依靠调整费用、更改权益等文字游戏来补亏,降低用户信任。

八、“ODR”持续扩容,***多元化解稳步提效

市场监管部门大力推进在线消费***解决(ODR)机制建设,和解成功率、消费者满意度等稳中有进。各地已发展11.4万家ODR企业入驻全国12315平台,直接与消费者在线协商***309.48万件。与传统的行政调解方式相比,平均处理时长7.69天,大幅压缩了14.2天。

和解成功率提高了11.25个百分点;覆盖%的地市,较上一年增长了2.36%,充分释放ODR的制度创新优势。总的来看,ODR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场主体自愿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消费***多元化解和社会共治作出了有益探索。

九、“晒出”消费投诉信息,有效强化源头治理

总局持续推进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定公示制度,建设公示系统,并于2022年11月起在吉林、广东、四川、新疆部分城市开展试点。现已公示14114家企业投诉信息20817条,有效强化社会监督和信用约束,提升消费环境透明度、经营者诚信度、消费者满意度。

公示后,试点地区的投诉调解成功率较公示前提高8.39个百分点,较上一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平均投诉办结时长11.77天,较上一年同期提速2.17天;消费者评价4.8分(满分5分),较公示前提高0.1分。

十、投诉举报成为发现违法线索的重要渠道,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持续显现

消费者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2022年全年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各类违法线索472.23万件,同比增长40.34%,其中举报广告违法行为202.73万件、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72.31万件、食品安全违法行为34.18万件。从增幅看,不正当竞争行为、商标违法行为、网络交易违法行为举报同比上升均超过60%。

市场监管部门坚持民生导向,强化对投诉举报问题的分析研判,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针对广告违法、虚宣传等举报立案28.11万件;针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举报立案6.3万件,主要涉及销售不符合安全要求产品、冒伪劣、欺诈消费者等;针对食品安全违法举报立案4.87万件。

回答这个问题,咱需要有个理性、严谨的思路。比如说日产口碑好,很多人都觉得日系三杰都开不坏,日产皮实耐操省油。而事实是,日产的发动机甚至都跟不上国产一线的脚步了,2.0L自吸的动力还不如一些好的1.5T。省油也只能靠减重来实现,像是奇骏,尾门都换成了塑料的了。另外,CVT变速箱的故障率也奇高,有维修人员说,暴力驾驶十万公里左右必出问题,哪怕不暴力驾驶,15万公里故障率也极高,中国质量新闻网记者随机调查了两家日产4S店,两家店13个月因为变速箱索赔更换的就有51例,算下来平均一家店一个月换两个。这就是口碑好,但是质量不好的典型反例。

另外,品牌故障率也是一个伪命题。我用传祺来举例子,传祺GS4,最近一年所有SUV车型中投诉排第二,仅次于大众探岳。可是传祺的车不能买吗?也不见得。我们细研究会发现,传祺绝大部分投诉都集中在17年以前,而且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广汽菲亚特的干式双离合上,而且那时候传祺还没有自己的发动机,用的还是三菱的。而现在新款GS4,发动机是自主研发第三代了,热效率超过40%,媲美本田地球梦,变速箱也改用爱信的6AT了,即便是双离合也改用了湿式双离合。投诉率大幅度下降。

一个品牌,十年前很差,五年前一般,最近三年突飞猛进,你对这个品牌的印象停留在那一年?其实这个品牌叫国产。

我们用质量来替代口碑、故障率低,接下里咱说:

国产品牌哪个质量最可靠?

最理智客观的答案是不知道。

说十年前的老款其实对现在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而新车会不会有问题需要时间来检验。我一说车如何,有人总会留言:我买的XX开三年了,4万公里什么事都没有!其实汽车这玩意,4万公里基本上还算新车,机械磨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要没有质量或者设计缺陷,开十万公里问题都不大。都说猎豹CS10质量差,投诉高,我表哥就是CS10,我也开过,三年多,就是油耗高一些而已,百公里13个油,起步肉,刹车软。但是说质量,它也没坏啊,基本上买来时候什么样现在就什么样。

那我们如何来定义质量?咱不知道,可是厂家知道。我们看厂家对这车有没有信心。所以我会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是厂家质保,第二看厂家实力。

从技术实力的角度,我把国产品牌分成三线,一线是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红旗,二线则是长安、广汽、上汽、一汽等等,三线就只能算其他了。三线里未必没有好车,品牌也未见得差,但是恕我水平有限,未必了解得那么全面。我认为二线基本上代表了同价位的合资水平,一线则普遍要优于合资。

一、红旗

我把一汽这个车企算作二线,但是红旗这个品牌单拿出来,放在了一线里。是因为这个品牌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所以不可能出问题,也不允许出问题!

一汽可以造不好车,可是你叫红旗这个名字,你必须造好,必须竭尽全力。这个品牌也是国家斥巨资打造的,可以说是厚积薄发。不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包括V12、V8都研发出来了。而且一出生就走高端豪华路线。红旗,本来自带高端血统,这是中国人印在骨子里的。

它是没道理出质量问题的,叫红旗的名字,我不信他敢在用料上偷工减料,而技术层面,哪怕他不是最高端的,但是做到可靠还是没问题的。而且最关键的是:红旗旗下所有车型,首任车主终身保!不限里程,不限年限!

终身质保,你说他质量可靠不可靠?即便有了问题,你作为消费者无需承担任何风险。

除了红旗之外,还要推荐奔腾T99,它也是奔腾旗下唯一一款终身质保的车型。

二、奇瑞(星途、捷途)

奇瑞是国内第一家正向研发的车企,中国芯发动机一度领跑全国。虽然目前仍旧靠1.6T+双离合一套动力匹配来打天下,但是对于家用车来讲,这套动力组合十分能打,也非常耐用。你看日系三杰,2.0L+CVT的动力总成吃了多少年?大众靠EA211+DSG造了多少款车。和这些合资车企比,奇瑞并不弱。

早年奇瑞、吉利的一些低端车型普遍曝出车身生锈的问题。其实大家想一想,想让钢材不生锈,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很难吗?家里的不锈钢家具,锅碗瓢盆都不生锈,汽车难道做不到?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成本问题。早年第一是工艺不行,这一点咱得承认。其次就是成本压缩的问题,和合资车只能打价格战,那就能省钱的地方就省。其实你新车买回来,哪怕只是十万元以下的经济车型,喷一层底盘装甲,生锈问题都能极大程度的避免。

不是国产车生锈,合资车生锈的也不少,其实应该这么说:低价车生锈。只要肯出成本,生锈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我为什么推崇奇瑞?奇瑞分出了两个子品牌,捷途和星途,其中捷途汽车走的是低价路线,不过整车保10年20万公里,就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奇瑞对旗下车型的自信。虽然星途质保时间没那么长,但是作为更高端的品牌,你觉得质量会不如捷途吗?

其实这里面也挺有意思。大家想想,为什么走低端路线的捷途保10年,而走高端的星途只保3年10万公里?其实这和丰田耐用的套路是一样的。丰田为什么耐用,开不坏啊?它有什么可坏的?配置低啊,就三大件加个壳子,越是简单的机械越不容易坏,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你增加一个星空顶,看着好看,回头也增加了出问题的概率。人家低端车反而不坏,因为没有。

低端的捷途可以保10年20万公里,我有理由推定奇瑞、星途至少三大件的可靠性不低于捷途,你同意吗?

三、吉利(领克)

收购了沃尔沃之后的吉利的确发生了质变。之前我觉得吉利从福特手里买的沃尔沃,并没有拿到核心技术,而且沃尔沃除了安全性方面,三大件技术也没有特别出色。不过事实证明,两者的确激发出了化学反应。吉利并没有直接把沃尔沃的东西拿过来自己用,否则只会毁掉沃尔沃。李书福先让一批吉利的核心成员去了沃尔沃,然后又让沃尔沃的一部分核心成员来吉利,从设计理念到品质把控,这样吉利的企业文化也随之得到了一次提升。双方诞下的子品牌领克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前发动机是吉利的短板,那个1.8T动力差油耗高,好在吉利的装配工艺和NVH做的都不错,像是博越,也能在SUV领域有一席之地。不过现在部分车型用上了沃尔沃的发动机之后,最后一块短板也被补上。

领克全系和红旗一样,都提供首任车主不限里程,不限年限质保服务,同一款发动机,没道理在沃尔沃上没事,换到国产车上就出问题,对吧?同理,像是星瑞我也比较看好,虽然质保不是终身,但是质量还是值得信任的。

不过对于一些低端车型,比如说帝豪、远景,包括奇瑞的艾瑞泽5,其实国产合资都一样,价格所限,用料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分钱一分货在这里还是适用的。

四、比亚迪

你可能知道比亚迪现在很强,但是你未必知道它到底有多强!我说这是汽车界的华为,我说它让一众国际汽车大集团都瑟瑟发抖你信吗?比亚迪插混带来的是汽车产业革命,其实这场革命已经悄然无息的发生了,而且现在正在质变之中。

我们回想一下,五年前,全世界有几个车企搞插混?插电式混动是比亚迪独此一家,可是现在呢?谁家没有插混那感觉就是不想好好混了。上到奔驰宝马保时捷,乃至于是宾利,下到丰田大众和一众国产品牌,都推出了插混车型,哪怕是DM1.0的插混,哪怕一台不卖,也必须有!

15年唐上市,542策略一下给大众丰田奔驰宝马干懵了——你特么百公里加速5秒,油耗两升,我车怎么卖?为什么18年唐二代上市的时候,大众总裁都要特意跑到上海去试驾?一代唐那时候是不知道,那时候比亚迪也不起眼,当然还入不了大众的法眼。18年唐出了新款,不能不重视了!

要是说口碑的话,比亚迪是最差的,也是最好的。不了解比亚迪,本能感觉这是一句骂街,本能的瞧不起。其实我也一样。可是开上比亚迪之后,尤其是和燃油车一比较,才知道什么叫一入插混深似海,从此燃油是路人。觉得比亚迪不行的,大多都是没开过比亚迪的,尤其是插混,而我们这些老车主,车友群里聊的都是卖秦买汉,卖唐买唐的事。

比亚迪的新能源车,三大件保8年15万公里,整车保6年15万公里,电池电芯终身保。这一点必须要赞一下比亚迪,它是第一个推出电池终身保的车企,树立了行业标杆,现在新能源车,不少车企都跟进了。我这么说——所有电池不终身保的新能源车都是耍流氓,都是不自信。

五、长城(哈弗、WEY)

WEY全系保5年15万公里,发动机和变速箱对首任车主终身质保,基本上也解决了车主的后顾之忧。H6作为常年蝉联SUV销量冠军,连续十几年,如果质量不稳定的话,早就被打落神坛了。像是前面提到的GS4,之前也是销量前十的常客,可是因为干式双离合的问题,口碑一落千丈,现在再难回到巅峰了。

H6完全可以当做是国产车质量的标杆。我们看车质诉,最近一年,H6的投诉仅仅排在SUV的第9位,还要低于荣放、逍客、途观、CX4、奇骏等合资车型。这里统计的是绝对投诉量,销量越大,市场保有量越大也就意味着基数越大,然而H6全年只有372例投诉,而且大部分都是小毛病,和三大件无关,远比同级别的合资车要强!

别再说合资车质量比国产强了,H6很多合资车就比不过,而且是明睁眼露的比不过!咱们别臆测,拿数据说话!

我说H6质量可靠,故障率低,谁不服?你觉得奇骏好?RAV4好,他们销量没H6大,投诉却高了很多,不说明问题吗?

只是我心中的五大国产品牌,从质量稳定性来说,是国内一线。有人可能说我遗漏了长安,以前我也是长安粉,然而曝出参数虚标,又被懂车帝扒出减配之后,让我印象大打折扣。代表国产水平的车不应当有这些不诚信的问题,所以我在一线品牌里把长安拿掉了,补上了销量并不出众的红旗。

还是那句话,今年新款车质量怎么样谁也不知道。或许厂家比我们更清楚。我说日产质量不行,你作为消费者别和我叫板,我倒是希望厂家来和我叫板——你觉得我说错了,日产质量靠得住,你也学领克红旗终身保啊!为什么做不到?我觉得消费者也应当破除所谓的合资迷信,拿质保说话。你终身质保,我就相信你质量可靠,你就质保三年,那三年后的风险谁来承担?

如果消费者有了这样的理念,通过脚来投票,选择质保更长的产品,无疑也是对车企的一个倒逼,车企要承担质量风险,要延长质保,当然也就不敢丧心病狂的减配了。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所有的消费者。

标签: #汽车

上一篇上海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上海新能源汽车补贴车型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